在各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更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面对竞争与发展,大学生需要积累多种资本,其中,心理资本就是一种能为其带来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教育管理理念是高校育人工作最核心的因素,是统领学校育人工作的灵魂,对于其他因素具有显著的整体制约性和指导性。在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内部和外部因素都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
从当前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现状以及对其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来看,要促进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水平提升,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必须进行革新。
从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发展来看,我国高校正在从扩张办学规模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道路迈进,正在经历由只专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向更加重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转变,要完成这样的变化,也必须从总体教育管理理念的革新开始。
从促进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视角来讲,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的革新应该主要体现在教育价值观、教育伦理实践效益观、学校育人观、生涯教育观以及生命意识教育观五个方面。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既体现为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追求,也体现为人们评判学校教育价值有无、高低和大小的重要指标。高校的教育价值观表达了高校教育活动的最高价值追求,它决定着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价值行为,当前高校育人工作存在的许多问题的核心就是其教育价值观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问题。
面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的现实需求,高校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以促进其心理资本培育工作。
学生的“人的价值”是高等教育价值的中心,理论上人的价值具有个人和社会两个不同属性,在现实中如果人的价值是由他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所决定,那么他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水平因决定着他的创造活动的水平,进而决定着他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从这一视角出发,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同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应该是统一的,这也就是大学生个体作为目的和作为手段的统一。
因此,片面强调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忽视其个人发展的需要甚至否认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教育价值观,就是没有领悟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辨证联系,必然导致高等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使得高校教育成为“无人”的教育,更别说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培育了。
在当前高等教育领域,许多高校仅仅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停留在了纸上、口头上,还没有真正深入头脑,成为行动。面对各种指标和短期效益,这一理念往往被抛到脑后,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问题的根源。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高校教育活动的价值必须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中心,也就是以学生的“人的价值”为中心,这是高校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这个中心,高等教育活动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也不可能得到有效实现。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伦理实践效益观
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合理性就在于能够依据人的成长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开展有目的的、自觉的和能动的教育活动,实现其承载的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为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功能。
高校教育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相互协调的平衡点,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两项基本功能,这是高校教育伦理实践效益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也是保障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高等教育伦理实践应体现出社会层面的价值功能高等教育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象和内容上包含了社会的各个层次和方面,主要是通过受教育的人对社会产生间接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生产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政治活动服务、为文化传承服务等等,实现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即社会价值,因此,高等教育伦理的社会价值也要最终通过其培养的人去实现,并体现为一种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伦理作为调节教育主体教育活动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精神,其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基本路径就是通过优化教育发展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进而促进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
高等教育伦理作为调节教育主体教育活动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精神,其实现自身社会功能的基本路径就是通过优化教育发展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进而促进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
从一定上意义上讲,高等教育伦理这一社会功能具有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价值,不仅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对个体的自我效能、希望等品质的发展也起着特殊的作用。
高等教育伦理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高等教育伦理实践的理想效益就是通过高校教育活动使其具有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达成统促进两个功能和谐发展。
凝练“全方位育人”的学校育人观
高校教育过程中包含着很多影响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的因素,比如: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人际支持、成就动机的激发、教师个人魅力和辅导员素质的影响以及学校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熏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学生心理活动过程产生潜在影响。因此,树立全方位育人管理思想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具有积极作用。
目前,多数高校的管理者都认识到了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如何实现全方位育人,如何通过系统的全方位育人方案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水平方面还没有一套成型的思路或做法。在此,有必要进一步凝练和明确“全方位育人”的育人观,使学校管理架构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资本有效提升。
“全方位”要体现在一个立体的、系统的整体上高校教育过程中包含的影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外在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者主体作用,也包含着环境因素。教育主体内涵非常丰富,从广义讲,教育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后勤人员、管理人员,也包括大学生自身和家长等,但是从直接发挥作用的主体看,主要体现在辅导员、教师、学生群体和家长等几方面。
“全方位”要体现在一个立体的、系统的整体上高校教育过程中包含的影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外在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者主体作用,也包含着环境因素。教育主体内涵非常丰富,从广义讲,教育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后勤人员、管理人员,也包括大学生自身和家长等,但是从直接发挥作用的主体看,主要体现在辅导员、教师、学生群体和家长等几方面。
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的重要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了非物质环境和物质环境。在这里,环境的创造离不开教育主体的作用,不同的教育主体发挥着不同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的外在影响因素充满了复杂性、联动性和特殊性,这就构成了与大学生个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外在的立体的整体系统。
在这个动态的整体系统中,每个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中的作用又不同,它们之间互相促进或者互相抑制。因此,全方位育人就要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整体性、联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影响因素的立体作用,不能将各要素割裂开来单独审视,期望其独立发挥作用。
创新高校生涯教育观
就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现状来看,其任务目标、路径意识因素得分较低,可见,提升大学生生涯管理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积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生涯规划能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的基础,是大学生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高校生涯管理就是为帮助大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和培养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力而针对个体开展的一系列影响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活动,提升其生涯规划能力,使之能够有效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能够自觉地开发自我发展潜能,为其以后的生涯发展奠定能力基础。
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多数高校的生涯教育偏重于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没有形成中国本土化的高校生涯管理理念,致使我国当前高校生涯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高校生涯管理工作不能适应大学生生涯发展需要。
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和提升过程中应创新高校传统生涯教育观念,树立生涯管理意识,强化学校生涯管理工作。
树立科学的生命意识教育观
生命意识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存在价值的一种认知与感悟。具有良好生命意识的人,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能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对生命及生命关系有一个良好认知,能正确认识、理解、把握自己的生命价值,形成个体完善的人格品质,这是个体心理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高校生命意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自我生命与人类生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各种关系和谐融洽,使得自己在追求生命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利于个体全面和谐发展。因此,高校生命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生命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