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式社会治理的心理学表达中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6.html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疫情防控工作或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治理新挑战。一个社会的发展与前行是和这个社会的国民心态息息相关的。没有健康、平和与理性的社会心态,社会的健康发展终究会落入虚无。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和折射。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前提,是社会治理及其创新得以有效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亦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部分,提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矫治”。孙中山先生在《治国方略》中首次将心理建设方略置于其提出的三大治国方略之首。在孙中山看来,人心是人世间万事的本源,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和现象最终都可以归之于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指出,“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学研究成果,预测、引导和改善个体、群体、社会的情感和行为,才能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提升国家凝聚力。唯有心安,才有民安,才有国安”。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目的是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按照心理学规律开展社会治理,实现“由心而治”,进一步凸显了社会治理实践与心理学学科的紧密关系。这说明,在社会治理中,可能需要解决或者回答更多的问题,但社会心理建设无疑是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换言之,缺少了社会心理建设支持的社会治理,很难说是成功的社会治理,至少其成效是值得商榷的。

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界围绕社会治理相关问题开展了大量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心理学支撑,凸显出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后疫情时代,心理学应该发出怎样的声音、如何表达,才能更为妥帖地与社会治理的时代诉求相呼应?6月18—20日,由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主办,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烟台市心理学会承办的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在烟台召开,与会学者围绕“疫情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建设”这一主题,就心理学在当下社会治理中的价值、作用与未来,展开了深入而又广泛的讨论与争鸣,并尝试对此进行深刻的追问与应答。

发挥心理学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在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当下社会治理中,心理学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对这一问题的追问与回答,一方面凸显了后疫情时代社会治理过程中对社会心理建设的聚焦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