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炎炎夏日,凉爽的地铁车厢原本应该给人带来更多惬意,孰料,近日上海、北京等地都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老人因无人让座而与年轻人发生冲突的事例。老人觉得让座天经地义,年轻人认为自己正值人困体乏。双方的焦点就在于让座到底是不是年轻乘客应尽的义务。
上周,本市地铁上一年轻男子拒绝让座,旁观乘客拿出手机拍摄其行为,引起该男青年的愤怒并试图抢夺对方手机。在警方介入调查此事时,该男子辩称,自己外出做了一天志愿者,累得直不起腰,所以没有主动让座。无独有偶,前几日北京地铁一号线也上演了同样的一幕。一老人上车后因无人让座便破口大骂,有名小伙实在听不下去,起身让了座位,谁知老人仍污言秽语不止。
因没人让座而引发的车厢纠纷在各地早已不是新闻。前不久,南京地铁上一女青年由于没有及时让座,被一大爷连骂了三站路……
“这是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伦理价值观与新型价值观造成代际冲突的典型现象。”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冰说。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崇尚尊老爱幼、长幼有序,新一代青年特别是在接受中西方文化交融下成长的一代,他们价值取向中的核心源头是公平与平等,他们在判断事物时习惯把“公平不公平”作为先决条件。代际价值观的冲突,包括其后引发的多方评价,是社会价值取向多元的体现,也是社会几代人利益博弈的“共享”结果。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胡申生认为,车厢是公共场所,就得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地铁和公交车上都设有老弱病残孕专座,是专座就意味着“对号入座”,平时为了不浪费资源,没有特殊乘客时,普通乘客是可以入座专座的,但一旦有老弱乘客上车,其他人就必须礼让,这就是规则。但对于非老弱专座,老年人如果想入座,就应当与先坐者协商,无权要求他人非要起身让座,这也是规则。胡申生说,现实生活中屡屡发生有些老年人对入座非专座的年轻人无端指责、谩骂甚至动粗,就近乎道德绑架,倚老卖老甚至为老不尊,也是为社会所耻的。
而在戴冰看来,我们应该呼唤更多的包容,通过弘扬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人的价值取向不断地趋于理性或接近于传统。须知“今天的旧船票”明天“依然能够登上你的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