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国际商务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启示中

广西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116372.html

文/张晓涛、易云锋

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在东亚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日本开始向其他东亚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通过建立以日本为龙头的“雁行模式”,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著名的“东亚奇迹”。在此过程中,为支撑企业参与跨国经营和国际竞争,日本十分注重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并形成了国际领先、成熟规范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其一流的国际商务人才构成了日本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本文通过剖析日本大学的国际商务研究生教育体系,总结出其优势和特色,以期为改进我国国际商务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日本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历程

日本的国际商务教育起源于明治维新时期。年明治政府在“求知识与世界”这一国际化理念的指导下,全面考察并参照欧美的商业教育体制,先后设立了神户商业讲习所(年)、大阪商业讲习所(年)和东京商业学校(年)等,并实施西式教育。年《商业学校通则》发布以后,日本确立起涵盖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较完整的近代商业学校教育体制。年日本发布《专门学校令》,先后在大阪、长崎、横滨和神户等地成立多所市立高等商业学校,其中神户高等商业学校于年率先升格为神户商业大学。

二战后,日本开始废除军国主义教育,提出“和平、民主、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树立国际化教育观念,指出日本教育要培养出一大批认识世界的“世界人”。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加深了对国际化的认识,将国际化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和发展的高度。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掀起第三次大学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目标是大学教育管理的弹性化、个性化、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和面向全球的国际化。

21世纪以来,随着日本政府“新成长战略”“产学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战略”等一系列国际化人才战略的实施,日本大学的商科教育普遍融入了“国际人”培养理念和目标,其现代商学教育也更为注重对国际商务素养的培养,一些大学在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学科的基础上还设立了“国际企业战略”“国际管理科学”和“国际商务信息”等新兴学科。

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创设“超级全球大学计划(SuperGlobalUniversityProject)”,旨在提升日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和日本大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并培养出在全球舞台活跃的人才。在该计划支持下,一些大学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水平得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日本大学国际商务研究生培养体系

(一)培养目标

日本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大多定位于培养高端人才和商务精英,即旨在培养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商业领袖(见表1)。在其人才培养理念中,十分突出日本商业环境中“务实”的经营理念,并重视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此外,还有些高校提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奉献精神”和“前瞻性”眼光。

可见,日本大学国际商务人才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一流的国际化商业人才,在此基础上还提倡学生能够胸怀社会责任,勇于奉献,以全球性、前瞻性的眼光去看待和解决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

(二)培养层次与课程体系

日本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单独开设国际商务专业或名称相近专业(如国际经营、全球商务等);第二种是在经营学、工商管理等专业下设置国际商务方向;第三种是既不设置国际商务专业,也不设置国际商务方向,而是宽口径培养,即在经营学、商学与工商管理等专业下增列国际商务类课程,学生可根据国际商务职业方向选修该类课程。此外,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国际商务教育项目,如日本部分大学依托“超级全球大学计划”,在经营学、工商管理等商科专业中融入更多的国际化因素。

在每种培养形式下,主要有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培养层次。

1.硕士

(1)国际商务硕士。在日本,硕士学位又被称为修士学位,国际商务修士等同于国际商务硕士(MasterofInternationalBusiness,简称MIB)。日本大学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可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其中,全日制基本学制为两年,非全日制则为弹性学制,培养时间为2—4年不等。日本大学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分为职业型和学术型,对于职业型国际商务硕士,一般不须提交学位论文,只须完成国际商业案例设计或提交案例分析报告,而学术型硕士则需要提交学位论文,答辩通过方可授予学位。

由于该阶段是对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进阶,更为强调对批判性思维和复杂性问题处理能力的训练。因此,日本大学国际商务硕士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研究能力、职业技能和国际视野等四个方面(见图1)。

为突出国际商务硕士培养的应用性,日本大学将“务实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对硕士的培养中。例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等高校以“培养对产业有用的人才”为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国际商务人才对国际商务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在课程体系方面,硕士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其方向性课程的设置更为细化,学习难度也更大。由于一些商学院实行连贯制博士培养,因此,硕士课程又称为博士前期课程,是攻读博士学位前的必修课程。

就课程内容而言,由于国际商务专业是为适应经济的国际化进程和“国际人”的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教育,因此,国际商务课程又分为两部分:一是融合了国际化因素的传统商科课程,如国际会计、国际电子商务等;二是国际商务课程,如国际经营学、国际投资学、国际商务谈判等。

在研究能力培养方面,日本大学更注重培养硕士的应用性研究能力,着重加强学生在国际商务问题研究和经典经营案例分析方面的训练。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日本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重视技能培养的务实性。除设置必要的外语课程外,还会举办国际商务演讲、国际商务案例模拟等活动。在第二学年,一些大学还要求学生到跨国企业完成短期项目实习(通常为4—8周),实习任务量计入学分。在国际视野培养方面,日本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对国际政治、区域文化、国别历史和地理等知识的学习。通常,国际形势和国别历史文化的专题讲座已成为众多日本大学商学院的通识课程。此外,日本多所大学的商学院还与欧美高校签订了交换留学协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外学习机会。

(2)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商务方向。与欧美国家相似,在该类模式下,学生入学前一般须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则更为注重传授解决国际商务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以指导学生处理复杂商务环境中的难题。从培养方式看,日本高校MBA(或EMBA、GMBA)教育大多设有全日制课程、夜间课程以及周末课程等,如一桥大学的MBA(工商管理硕士)提供昼间课程和夜间课程,在职学员可按需选择。从学制设置看,不同学校会细分出不同年限的学制,从而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选择,比如一桥大学的MBA就分为两年制项目和一年半项目。从课程设置看,相对于MIB专业而言,MBA国际商务方向的管理类课程更加丰富,对管理能力的培养更为突出。

2.博士

国际商务博士培养通常以研究能力为核心,该阶段培养国际商务理论高级人才,其目的是学生能够将前沿的经营管理理论、高级研究方法与国际商务实践相结合,独立地开展应用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可指导企业进行国际经营和战略选择。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偏重于高级国际商务理论、国际商务学术前沿和高级商务研究方法,其授课主要采用研讨会形式,集中讨论该领域内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学术成果等。日本高校国际商务博士通常实行一贯制培养,学生在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习后,经考核合格即可升入博士阶段的学习。一些高校通过宽口径培养,将国际商务专业融合在PHD(哲学博士)、DBA(工商管理博士)等专业框架下,使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例如,一桥大学的DBA项目下设国际经营战略方向,该项目基于“最好的两个世界”愿景,旨在培养能够将学术理论与全球商业实践完整结合的高级人才。

日本大学国际商务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与启示

(一)树立全球视野,更新办学理念

综观日本大学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愿景,大多体现了“国际人”的概念。在实践中,日本大学不仅大力引进国外知名教授和业界专家,实现教师队伍和讲授课程的国际化,还通过特色国际项目使学生的交流学习全球化。

目前,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与现实脱节,难以满足企业的国际经营需要;二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真正通晓国际商务规则的教师比较缺乏。因此,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还需以全球化的视野反思现行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现状,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资源配置,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学生视野的国际化,改进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效果。

(二)厘清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是经济学理论和国际商务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国际贸易专业的内涵有所区别,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商务活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沟通和综合管理能力。

综观日本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跨学科的特点突出,除商务、经济课程外,还广泛开设管理学、法学和第二外语等选修课程。此外,素质教育课程呈现占比高、种类多的特点,在一些大学的教养课程(或通识课程)中还包含艺术、文学、哲学、自然和信息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判断能力。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中,一方面,优化国际商务类主干课程,并设置多元、互补的选修课,课程内容应兼具应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应突出实践课程(如国际商务实训课)的地位,加强对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三)丰富授课形式,增强培养效果

灵活、生动、多样的授课形式不仅可以满足课程讲授的需要,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日本大学中模拟实验、案例教学、主体讨论等教学方式被普遍应用于商科教学中,这些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日本大学商科强调教育的实务性,在培养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增强学生“软技能”的训练环节,如演讲、展示、技能竞赛、商业报告撰写等。反观中国,这些训练还没有在课程得到充分应用。因此,对于理论性的课程,可以增加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理解。对于实践性课程,可应用案例调研、小组竞赛、成果展示等方式,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创新培养方式,适应社会需求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是国际商务教育精细化的体现,同时也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是一种商务应用型人才,为更好对接企业跨国经营的需求,该专业的方向设置和课程体系应该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使学生的专业优势得以更好体现。

在我国大学的国际商务研究生教育中,建议借鉴日本MBA专业学位和日本大学商科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增加我国MIB的学习类型,如全球MIB、高级MIB、在线MIB和项目MIB等,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人士的学习需求。

(五)开展多元合作,提升培养水平

我国大学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起步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是提高我国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中外合作培养方面,可探索开设“学分转移”和“双联课程”、出国访学、假期交流等项目。一些有条件的高校不仅可以设立专项资助以鼓励学生申请国外合作院校的课程,同时,还可借鉴日本的“官产学”制度,与大型跨国企业、行业协会等探索校企合作。一方面,聘请业界专家、企业高层兼任教职,并参与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方与跨国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使学生可以实地体验跨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文化。

(本文作者:张晓涛,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易云锋,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