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信息研究报告国产CPUDCU领军,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杨泽原,丁奇,徐涛,马庆刘)

公司概览:聚集中科院系、地方国资等优势,国产高端处理器领军者

历史沿革:深耕高端处理器领域,CPU、DCU双轮驱动企业发展

业务现状:国产x86生态中的领军企业,深耕高端处理器领域,已研发出了多款性能达到国际同类型主流的高端CPU和DCU产品。海光信息成立于年,是国产x86生态中的领军企业。公司专注于研发、设计和销售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等计算、存储设备中的高端处理器,掌握了高端处理器核心微结构设计、高端处理器SoC架构设计、处理器安全、处理器验证、高主频与低功耗处理器实现、高端芯片IP设计、先进工艺物理设计、先进封装设计、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公司的产品包括海光通用处理器(CPU)和海光协处理器(DCU)。截止年年末,海光CPU系列产品海光一号、海光二号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海光三号完成实验室验证,海光四号处于研发阶段;海光DCU系列产品深算一号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深算二号处于研发阶段。

具体产品包括:1)海光CPU产品:包括海光系列、海光系列和海光系列。三个系列产品技术设计同源,处理器核心等具有相似的技术特征。海光系列主要应用于高端服务器,海光系列主要应用于中低端服务器,海光系列主要应用于工作站和边缘计算服务器。2)海光DCU产品:海光DCU产品规划为海光系列,目前海光系列产品已实现商业化应用。

演变历程:基于AMD授权技术,公司于年启动海光一号CPU产品设计;在海光一号的基础上,公司不断开启后续代际的研发,并于年切入到DCU产品领域。秉承“销售一代、验证一代、研发一代”的产品研发策略,公司将已经验证的技术创新成果逐渐集成到海光CPU,不断优化升级CPU系列产品,保持了海光CPU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并于年切入到DCU产品领域。

(1)海光一号:年3月,公司基于AMD授权技术启动海光一号CPU产品设计。“海光一号”CPU主要基于AMD交付的源代码进行设计。通过“海光一号”CPU的研发,公司建立起了14nm工艺高性能CPU研发流程,并且利用该流程完成了“海光一号”CPU的代码设计、功能验证、可测试设计、电路综合、物理设计和实现。年4月,海光一号实现量产。

(2)海光二号:年7月,公司在海光一号基础上,启动了第二代CPU海光二号的产品研发工作。“海光二号”CPU在微体系结构上进行了较多自主创新:利用专用硬件电路实现了国密算法,大幅度提升了安全处理应用性能;增加硬件加密,支持可信计算,提高云计算环境的安全性。年1月,海光二号实现量产。

(3)海光三号、海光四号:年至年,公司先后开启海光三号与海光四号的研发工作,截至年年末,海光三号已进入实验室验证阶段。

(4)海光DCU系列:年10月,公司启动深算一号DCU产品设计,截至年年末,深算一号产品已实现商业化应用;年1月,公司启动了第二代DCU深算二号的产品研发工作。

海光产品的命名采用数字和字母混合方式,海光一号是第一代CPU产品,具体产品型号包括:31xx、51xx和71xx系列;海光二号是第二代CPU产品,具体产品型号包括:32xx、52xx和72xx系列。

股权架构:无实控人,聚集中科院地方国资,管理团队芯片领域经验丰富

无实控人,聚集中科院地方国资,致力于成为中立的芯片公司。目前,公司暂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中科曙光,持有公司32.10%的股权。成都国资(含成都产投有限、成都高投有限及成都集萃有限,系一致行动人)为第二大股东,持有公司19.53%的股权。蓝海轻舟合伙持有股份6.99%,为海光员工持股平台。

公司董事、高管层、核心技术人员在计算机芯片领域中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与技术积累。在管理上,公司管理团队在计算机芯片领域经验丰富。董事长孟宪棠先生曾任国科控股副总经理、中科可控董事,总经理沙超群先生在-年间历任中科曙光技术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另外,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先生现任公司董事;在技术上,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有着深厚的芯片技术积累和研发经验。

商业模式:Fabless经营模式,专注于高端处理器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盈利模式:Fabless经营模式,专注于高端处理器的研发、设计和销售,通过向客户提供高端处理器产品获取业务收入。公司一直采用Fabless经营模式,专注于高端处理器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主要通过向客户提供高端处理器产品获取业务收入,并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其余环节交由晶圆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及其他加工厂商完成。研发模式:以项目制为基础,构建全过程的项目管理体系。公司重视高端处理器关键技术研究和芯片产品开发,以项目制为基础,建立了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对立项、规划、实施、结项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与监控,保证项目中各个环节高效运行。

采购和生产模式:公司主要负责芯片设计,芯片的晶圆加工、封装测试通过委外方式完成。公司是典型的Fabless模式企业,主要负责制定芯片的规格参数与方案、进行芯片设计和验证、交付芯片设计版图等,而芯片的晶圆加工、封装测试通过委外方式完成。公司向晶圆制造厂采购定制加工生产的晶圆,向封装测试厂采购封装测试服务,期间公司辅以工艺管理和测试支持。具体来说1)对海光CPU产品:晶圆代工厂向封测代工厂的交付物为半成品晶圆或成品晶圆,由封测代工厂完成裸片封装和产品测试工作;2)对海光DCU产品:晶圆代工厂向封测代工厂的交付物为已完成晶圆加工、裸片封装的DCU半成品,由封测代工厂完成产品测试工作。

销售模式:直销模式为主,主要客户为服务器厂商。公司已建立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主要采用直销模式进行产品销售,少量采用经销模式。在直销模式下,公司直接参与客户的公开招标或商务谈判,达成意向后,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公司接收客户的采购订单后,根据订单进行产品发货,并向客户提供设计、调试及技术支持等相关服务;在经销商模式下,经销商会购买公司产品并向终端客户进行销售,公司会对经销商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一般不直接接触经销商的终端客户。公司主要客户为服务器厂商,公司已经与国内多家主要的服务器厂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财务分析:营收快速增长,大力投入研发保持技术领先性

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净利润扭亏为盈。1)营业收入:-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79亿元、10.22亿元和23.10亿元。年、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3%、.07%。近两年营收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服务器厂商对国产CPU需求增加以及公司的海光二号与深算一号在近两年相继实现规模化出货。2)净利润:-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3亿元、-0.39亿元和3.2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3亿元、-0.95亿元和2.65亿元。年和年公司连续亏损,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上市初期营收规模相对较小,研发投入较大,对骨干员工实施了多次股权激励并相应确认了较大金额的股份支付。年公司首次实现盈利,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增加较快,以及公司DCU产品实现规模销售。

结构差费:CPU占比高达89.65%,其中面向高端服务器市场的系列总营收超过65%,DCU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电信、金融、互联网等终端领域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公司各系列产品收入总体增长较快。年,海光系列实现收入15.02亿元。海光系列是公司的主力产品,主要面对高端服务器市场,-年收入占比分别达到85.70%、76.90%、65.01%。海光系列于年实现商业化应用,落地当年实现收入2.39亿元,占比达10.34%,未来有望为公司收入增长注入新动力。

毛利率:综合毛利率逐年增加,规模效应显著。-年,公司综合毛利率逐年上升,分别为37.31%、50.50%和55.95%。年,由于销量相对较小,自研无形资产摊销占营业成本的比例52.42%,导致产品单位成本较高,各系列毛利率较低。-年,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增长,规模效应使得自研无形资产摊销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下降,导致综合毛利率逐年提高。

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过90%,华东地区收入增长较快。-年,公司向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9.12%、92.21%和91.23%,年来自第一大客户公司A的收入占比达到65.95%,前五名客户集中度较高。在区域分布上,公司客户群体主要为国内的服务器厂商以及部分互联网类信息技术企业。年以前,公司主要客户为位于华北区的服务器厂商;年开始,公司华东区客户增长较快,占销售收入比重较大,年华东区收入占比达到88.04%。总体看,华东区域交通运输条件便利,互联网经济活跃,制造业配套完善,对公司业务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逐年下降。1)销售费用:-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分别为6.58%、3.03%和2.25%。-年,销售费用率有较大下降,主要因为营业收入增加较快,但销售人员增加较少。年,销售费用率有较小下降,主要因为公司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销售人员及销售人员职工薪酬增加,但营业收入增加较快,使得销售费用率小幅下降。2)管理费用:-年公司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4.28%、5.89%和3.91%,呈下降趋势。-年,公司快速发展,管理职能人员、平均薪酬相应增加,人工费用和股份支付随之增加,但由于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管理费用率呈下降趋势。

研发投入率达68.60%,大力投入保持技术持续领先。-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75亿元、5.46亿元和7.45亿元,上升较快。年,公司研发投入率达到68.60%,其中公司研发支出资本化的金额为8.40亿元,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为53.02%。公司持续地进行研发投入,以保持公司技术研发的前瞻性、领先性和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

行业洞察:国产化浪潮持续助推,CPU、GPGPU市场快速增长

集成电路领域:国产化势在必行,产业链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中心设备需求增加、5G商用技术推进等背景下,全球集成电路行业规模年同比增长9.32%。根据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数据,-年,全球集成电路行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产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3%;年,受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总收入为亿美元,同比下降15.99%;年,因贸易摩擦缓解,加之数据中心设备需求增加、5G商用带动各种服务扩大、车辆持续智能化等因素,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市场规模为亿美元,同比增长9.32%,市场重回增长态势。

政策支持及应用场景增加,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达亿元,扩张迅速。年以来,随着我国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的持续提升,我国市场催生了对半导体的强劲需求;加之国家对半导体行业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才、技术、资本的产业环境不断成熟,全球半导体产业酝酿第三次产业转移,即向中国大陆转移的趋势逐渐显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全球增速的近三倍。-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9.73%,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市场规模高达亿元,较上年增长17.01%。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的成熟和产品的普及,预计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将在未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占比提升到42.7%,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优化稳步增长。从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三类产业结构来看:1)集成电路设计: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销售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23.3%,所占比重从年的32.2%增加到42.7%;2)芯片制造:年芯片制造销售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19.1%,所占比重从年的24.0%增加到28.9%;3)封装测试:封装测试产业销售收入.5亿元,同比增长6.8%,所占比重从年的43.8%降低到28.4%。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占比逐年攀升,使得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链逐渐从低端走向高端,展现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质量正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

集成电路国产化进程加速,安全可控趋势日趋明显。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同时支撑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集成电路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根据海关的统计数据,集成电路已经超过原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年的进口额度达到亿元,同比增长14.8%。对国外集成电路产品的高度依赖,极大影响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高端处理器具有极高的技术门槛,是集成电路领域技术综合性最强、地位最重要的产品,如无自主可控的高端处理器,从处理器层面看,所有用户的安全设防基本无意义。如无法持续取得高端处理器,将会对我国整体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带来不可承受的影响。因此,研制和推广安全可控的高端处理器对我国至关重要。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集成电路行业发展,集成电路行业战略地位提升。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为集成电路产业建立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集成电路行业的政策、法规已经明确其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国家相关法规与政策的逐步推出与落实,集成电路企业获得了较多财政、税收、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较好的政策环境,将持续利好包括海光在内的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

CPU领域:出货量稳步提升,中国x86芯片市场前景广阔

x86架构作为CPU复杂指令集的代表,具有显著的产业生态优势。CPU是计算机的运算和控制核心,是信息处理、程序运行的最终执行单元,是计算机的核心组成部件,本质上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程序最终需要转化为“指令”才能在CPU上运行,因此采用的指令集对于CPU的设计尤为重要。其中,x86架构是复杂指令集的代表,而ARM架构、MIPS架构和Alpha架构等是精简指令集的代表。

在CPU芯片市场,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各自凭借自身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使其产品Windows和IntelCPU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结成了“Wintel”技术联盟,其基本特点是基于x86架构优化各类软件应用。在操作系统领域,Windows和Linux均兼容x86架构;在应用软件方面,得益于对独立软件开发商的指令集开放与应用平台操作系统一致性,显著降低了技术开发门槛,使得x86架构下的软硬件环境的成熟度相较于其他架构具有明显优势。

CPU应用范围广,包括服务器、工作站、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嵌入式设备等。CPU可以应用在服务器、工作站、个人计算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终端和嵌入式设备等不同设备上,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其架构、功能、性能、可靠性、能效比等技术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海光CPU产品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等计算、存储设备。其中,服务器具有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强大的I/O数据吞吐能力、良好的可扩展性,并需要长时间可靠运行,其CPU芯片在性能、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要求较为苛刻,应用领域包括实时分析、5G应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金融、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工作站是一种高端微型计算机,主要为单用户提供比个人计算机更强大的性能,应用领域包括科学和工程计算、软件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年,全球服务器销售额、出货量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0.14%、4.71%,预计未来将恢复快速增长。根据IDC数据,-年,全球服务器销售额及出货量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年,受全球互联网行业资本投入收缩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服务器出货量为.9万台,销售额.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26%和4.37%,增速低于前期平均水平。但随着更多的经济及社会活动由线下转移至线上,对于数据存储及运算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预计未来服务器市场需求将恢复快速增长态势。

x86服务器销售额、销售量呈增长态势,在全球服务器市场占比超90%。1)销售额:由于x86处理器起步较早,生态环境较其他处理器具有明显优势。年,全球x86服务器市场销售额为.5亿美元,较年增长3.31%,应用x86处理器的服务器销售额占全部服务器销售额的比例约为91%,处于显著领先的地位。2)销售量:年,全球x86服务器市场销售量为.2万台,较年增长1.82%,应用x86处理器的服务器销售额占全部服务器销售额的比例约为91%,销售量占比超过97%,市场呈现回暖趋势。

-年,预计中国x86服务器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8%,超过全球,以双路服务器为主。根据IDC统计数据,年,中国x86服务器市场出货量为.9万台,同比增长8.1%;市场规模为.7亿美元,同比增长16.5%。随着下游市场需求回暖以及国家将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预计中国x86服务器市场未来几年需求仍然会比较旺盛,在-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8.8%。同时,中国x86服务器以双路服务器为主,-年,双路服务器总占比均在80%以上;其次分别是单路、4路服务器,合计占比在10%至20%之间;8路以上的服务器较少,占比未超过0.3%。

中国x86服务器CPU芯片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预计-年芯片出货量复合增长率达8.78%,年芯片数量有望达到.2万颗。根据IDC中国x86服务器预测出货台数以及每台服务器使用芯片数量、路数情况进行推算,年中国x86CPU芯片出货量为.1万颗。根据IDC数据,假设-年路数分布情况与年保持一致,则年芯片出货量将增长9.1%,预计-年出货量复合增长率达8.78%,预计在年芯片可以达到.2万颗,x86CPU芯片未来在我国仍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未来CPU产品性能将持续提升,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充。CPU产品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能,以及强大的逻辑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未来,CPU产品性能将进一步提升,包括:1)单个处理器核心性能持续提升;2)处理器设计复杂度提高,核心数逐步增加,I/O性能持续提升;3)微体系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为了支持云计算、系统安全等应用需求,CPU的微体系结构进一步扩展。目前,CPU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教育、交通等重要行业领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并有望进一步在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云计算:“企业上云”需求强烈,云计算可助力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随着云计算规模的快速扩大,未来搭载高端处理器的服务器数量将快速增长,高端处理器将持续保持旺盛的市场需求。

物联网:5G网络的快速铺开,加速“万物互联”时代提前到来。根据中商产业研究的数据,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2.2万亿元,同比增长25%,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端CPU提供强大的算力和精准的任务调度,以实现海量设备间的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5G网络和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继续拓展CPU的应用场景。

国产CPU:中国是全球重要的CPU消费市场,计算机用户基数庞大。在电子政务、能源、交通、金融、通信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国产CPU应用已在全国逐步铺开。对信息安全、供应链安全要求相对较高的领域,均是国产CPU的优势市场,伴随着未来信息化的加速,桌面、服务器CPU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

GPGPU领域: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引领高景气增长

GPU分化为传统GPU与GPGPU两条分支,GPGPU的浮点运算精度、性能以及计算场景优势显著。GPU最初的设计目标是为了提升计算机对图形、图像、视频等数据的处理性能,解决CPU在图形图像领域处理效率低的难题。随着GPU在并行计算方面性能优势的逐步显现以及并行计算应用范围的逐步拓展,GPU逐渐分化成两条分支:1)一条是传统意义的GPU:延续专门用于图形图像处理用途,内置了视频编解码加速引擎、2D加速引擎、3D加速引擎、图像渲染等专用运算模块;2)另一分支是GPGPU:作为运算协处理器,并针对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增加了专用向量、张量、矩阵运算指令,提升了浮点运算的精度和性能,以满足不同计算场景的需要。

GPGPU广泛应用各领域,降本增效优势显著,是AI领域主要的协处理器解决方案。目前,GPGPU已经广泛用于商业计算和大数据处理,如天气预报、工业设计、基因工程、药物发现、金融工程等。在人工智能领域,使用GPGPU在云端运行模型训练算法,可以显著缩短海量训练数据的训练时长,减少能源消耗,从而进一步降低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本。与此同时,GPGPU能够提供完善的软件生态系统,便于各种已有应用程序的移植和新算法的开发,因此,GPGPU是人工智能领域最主要的协处理器解决方案,占据人工智能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市场空间。

数据中心:年全球数据中心负载任务量翻倍,超级数据中心占数据中心总量超过50%。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行业迎来了数据中心引领发展的阶段,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将成为带动集成电路行业发展的新动能。大规模张量运算、矩阵运算是人工智能在计算层面的突出需求,高并行度的深度学习算法在视觉、语音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上的广泛应用使得计算能力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根据Cisco的预计,年全球数据中心负载任务量将超过年的两倍,从不到万个负载任务量增长到近万个负载任务量。同时,随着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全球范围内云数据中心、超级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Cisco预计,到年,计算能力更强的超级数据中心将达到座,占数据中心总量的53%。

全球数据中心对计算加速硬件的需求上升,GPGPU龙头NVIDIA数据中心业务高增。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普及和应用,以及对商业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的算力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全球范围内数据中心对于计算加速硬件的需求不断上升。作为GPGPU领域的代表性企业,NVIDIA数据中心业务收入在年仅为3.4亿美元,年高速增长至为67.0亿美元。-年,NVIDIA数据中心业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1.52%,其增速远超NVIDIA其他板块业务的收入增速。NVIDIA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体现了下游数据中心市场对于泛人工智能类芯片的旺盛需求。

人工智能:GPGPU成为国内AI领域运算加速主要解决方案,AI发展拉动GPGPU市场增长。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目前处于技术和需求融合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运算加速方面逐渐形成了以GPGPU解决方案为主的局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年,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预计为46.05%,到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而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进步,其应用场景将更加多元化,GPGPU通用性和软件生态系统完善的优势会进一步展现出来,成为该领域的主流解决方案。GPGPU在我国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也将占据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

未来GPGPU将在性能、应用场景方面进一步发展。目前GPGPU技术不断发展,有三点主要发展趋势:1)性能需求不断提升,一方面,GPGPU集成度将不断提高,性能逐渐增强,性能功耗比逐渐提升;另一方面,高带宽、低延时的片间互连总线结构也是未来产品优化提升的方向之一。2)GPGPU将成为运算协处理器的主流,运算协处理器基于不同的设计思想存在多条技术路线,包括GPGPU、ASIC、FPGA等,综合考虑性能、能效比和编程灵活性等方面的因素,GPGPU在协处理器应用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3)CPU与GPGPU的异构计算,CPU+GPGPU的异构运算架构可以让系统具有更大灵活性,满足复杂场景的不同需求,能够较大幅度地提升单独使用CPU或GPGPU的任务执行效率;CPU和GPGPU之间还可以通过内存共享等方式进行数据交互,发挥异构计算的优势。随着技术的革新,GPGPU将在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商业计算和大数据处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数据处理不仅应用在石油勘探、天气预报等传统领域,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教育等领域对大数据处理和商业计算的需求也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

人工智能处理器:未来针对不同的人工智能应用类型和场景,将会有深度学习之外的新算法出现,这要求人工智能芯片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算法,具有兼顾性能和灵活性的能力。GPGPU具有完善的软件生态环境和编程灵活性,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需求,预计将成为人工智能处理器的主流产品。

智算中心:智算中心的本质是算力的供应和生产平台,它向人工智能企业出售算力,帮助其将技术模型变为现实,参与自建或承建的企业,包括互联网公司、服务器公司等。由于算法的演进,人工智能对算力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业界预测GPGPU将推动人工智能推理性能每年提升一倍以上。

公司分析:领跑国内高端CPU,DCU加速放量打开天花板

竞争优势:掌握先进处理器技术,生态完善全面领跑

核心技术:海光同时具备高端通用处理器和协处理器研发能力,拥有多项专利。基于x86指令框架、“类CUDA”计算环境和国际先进处理器设计技术,公司大力发展满足中国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端处理器产品。公司对海光通用处理器和海光协处理器的微体系结构进行持续研发和优化,不断提升高端处理器性能。公司高度重视处理器的安全性,通过扩充安全算法指令集及原生支持可信计算等方法,有效地提升了海光处理器的安全性。

公司研发出的第一代、第二代CPU和第一代DCU产品的性能均达到了国际上同类型主流高端处理器的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海光DCU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应用领域。同时,公司在高端处理器及相关领域开展了系统化的知识产权布局,为公司保持技术的持续领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已授权专利项(其中发明专利项)、项软件著作权和81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知识产权。

专业团队:核心技术人员技术经历丰富,部分有国际头部CPU公司任职经验。高端处理器设计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专业研发人员是芯片设计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石。公司骨干研发人员多拥有国内外知名芯片公司的就职背景,拥有成功研发x86处理器或ARM处理器的经验。截至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技术人员共人,占比90.20%,其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人,占员工总人数的65.53%,研发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技能全面,有力支撑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此外,公司在内部管理、供应链、产品销售等方面均建立了成熟团队,核心骨干均有多年公司运营管理或市场销售经验,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位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产品+生态:公司产品应用场景广、生态系统优势显著。1)海光CPU:兼容x86指令集,处理器性能参数与国际同类型主流处理器产品相当,支持国内外主流操作系统、数据库、虚拟化平台或云计算平台,能够有效兼容目前存在的数百万款基于x86指令集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具有优异的生态系统优势。2)海光DCU:兼容“类CUDA”环境,软硬件生态丰富,典型应用场景下性能指标达到国际上同类型高端产品的水平。3)公司主动融入国内外开源社区,积极向开源社区提供适用于海光CPU、海光DCU的适配和优化方案,保证了海光高端处理器在开源生态的兼容性。

优质产业链:海光产品得到浪潮、联想等国内知名服务器厂商认可,本土优势显著。公司下游服务器厂商开发了多款基于海光处理器的服务器,有效地推动了海光高端处理器的产业化。公司利用其高端处理器在功能、性能、生态和安全方面的独特优势,联合整机厂商、基础软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商和行业用户,建立了基于海光高端处理器的产业链。目前,海光CPU已经应用到了电信、金融、互联网、教育、交通等行业;海光DCU主要面向大数据处理、商业计算等计算密集型应用领域以及人工智能、泛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相比国际芯片领先企业,公司根植于中国本土市场,更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能够提供更为安全可控的产品和更为全面、细致的解决方案和售后服务,具有本土化竞争优势。

业务进展:高端处理器产品加速迭代,CPU、DCU齐头并进

海光CPU:基于先进技术架构,生态、性能、安全优势显著

海光CPU技术先进、应用场景广泛,并有良好的安全特性。海光CPU主要面向复杂逻辑计算、多任务调度等通用处理器应用场景需求,兼容国际主流x86处理器架构和技术路线,具有先进的工艺制程、优异的系统架构、丰富的软硬件生态等优势。此外,海光CPU支持国密算法,扩充了安全算法指令,集成了安全算法专用加速电路,支持可信计算,大幅度地提升了高端处理器的安全性,可以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为用户提供更高效的安全保障,例如安全加密虚拟化等。

海光CPU需在一块基板上封装1-4颗八核裸片,最多可集成32个处理器核心。海光CPU根据不同的产品规格定义,需要在一块基板上封装1至4颗裸片。裸片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处理器核心(Core)、片上网络、各类接口控制器等;除硬件电路外,裸片中还集成了复杂的程序代码(“微码系统”)。

公司将海光CPU产品规划为海光系列、海光系列和海光系列。公司目前在售的海光CPU产品主要为海光、海光和海光系列产品。从海光CPU应用场景角度看:

海光系列产品:最多集成32个处理器核心,最大支持8个内存通道和个PCIe接口,主要应用于高端服务器,主要面向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复杂应用领域。海光系列产品:最多集成16个处理器核心,最大支持4个内存通道和64个PCIe接口,主要面向政务、企业和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中的中低端服务器需求,并发处理能力和单核心处理器性能较为均衡。海光系列产品:最多集成8个处理器核心,最大支持2个内存通道和32个PCIe接口,主要应用于工作站和边缘计算服务器,面向入门级计算领域。

与AMD合作,海光CPU“生态、性能、安全”优势显著。x86指令集具有业界最好的产业生态支持,现有运行中以及开发中的绝大部分服务器、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均基于或兼容x86指令集。与AMD合作,海光获得了x86处理器设计核心技术,进入到x86处理器设计领域,研制出符合中国用户使用需求、兼具“生态、性能、安全”三大特点的国产x86架构处理器产品。海光CPU具有优异的产品性能、良好的系统兼容性和较高的系统安全性。

产品性能:海光CPU使用先进的处理器微结构和缓存层次结构,改进了分支预测算法,使得每个时钟周期执行的指令数得到显著提高;依托先进的SoC架构和片上网络,海光CPU集成了更多处理器核心;采用先进的工艺制程和物理设计方法,实现了处理器高主频设计,海光CPU产品具有优异的产品性能。

系统兼容性:海光CPU可以兼容国内外主流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及广泛的行业应用软件,具有良好的系统兼容性。

系统安全性:海光CPU通过扩充安全算法指令、集成安全算法专用加速电路等方式,有效提升了数据安全性和计算环境的安全性,原生支持可信计算,具有较高的系统安全性。

海光CPU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产业生态,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使用海光CPU的服务器主要应用于电信运营商、金融、互联网等领域,例如,电信运营商云服务资源池系统支撑云业务应用,银行和证券公司查询、交易系统,互联网的搜索、计算服务、存储等应用;使用海光CPU的工作站主要应用场景为工业设计和应用、图形图像处理,例如VR、AR图形渲染场景,以及智能工厂数字孪生应用等。海光CPU在国产处理器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通用性和产业生态,已经大规模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教育、交通等多个行业或领域。

公司CPU产品性能达到国际上同类型主流高端处理器的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海光在国内率先完成了高端通用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产品成功流片,并实现了商业化应用。选取国外主流的CPU厂商Intel、AMD;国内CPU厂商海思、龙芯、兆芯、飞腾、申威等,在这些厂商的产品中,各自选择一款典型的CPU与海光CPU产品进行对比。其中,海光的产品性能能够与国际头部CPU厂商的主流高端处理器对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海光CPU的SPECCPU的实测性能与国际领先芯片设计企业Intel在年发布的6款至强铂金系列产品总体相当。由于Intel公司的处理器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公司对标Intel公司区分产品定位。公司把面向关键任务和数据中心关键应用的系列芯片称为高端芯片,把面向边缘计算服务器、工作站应用的系列芯片称为低端或工作站芯片,把面向其他中端或中低端应用场景的系列芯片称为中端芯片。

通过综合比较处理器市场定位、核心数量、产品售价等因素,选取了Intel在年(与海光同期)发布的6款至强铂金系列产品(能够反映Intel年发布的主流CPU产品的性能水平),与海光进行性能对比(采用业界国际通用的测试程序SPECCPU测试数据)。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海光CPU的SPECCPU的实测性能与国际领先芯片设计企业Intel同期发布的主流处理器产品的实测性能总体相当。

海光DCU:基于GPGPU应用,面向计算密集型应用及AI运算加速领域

海光DCU属于GPGPU的一种,兼容通用的“类CUDA”环境。海光DCU协处理器全面兼容ROCmGPU计算生态,由于ROCm和CUDA在生态、编程环境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CUDA用户可以以较低代价快速迁移至ROCm平台,因此ROCm也被称为“类CUDA”,主要部署在服务器集群或数据中心,为应用程序提供高性能、高能效比的算力,支撑高复杂度和高吞吐量的数据处理任务。海光DCU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计算单元(CU)、片上网络、高速缓存、各类接口控制器等。

目前公司将海光DCU产品规划为海光系列。海光能够充分挖掘应用的并行性,发挥其大规模并行计算的能力,快速开发高能效的应用程序。海光采用先进的FinFET工艺,60-64个计算单元(最多个计算核心),4个HBM2内存通道,最高内存带宽为1TB/s,最大内存容量为32GB,典型应用场景下性能指标可以达到国际同类型高端产品的同期水平。

海光DCU有强大的计算能力、高速并行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软件生态环境:强大的计算能力:海光DCU基于大规模并行计算微结构进行设计,不但具备强大的双精度浮点计算能力,同时在单精度、半精度、整型计算方面表现同样优异,是一款计算性能强大、能效比较高的通用协处理器。高速并行的数据处理能力:海光DCU集成片上高带宽内存芯片,可在大规模数据计算过程中提供优异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适用于广泛的应用场景。良好的软件生态环境:海光DCU采用GPGPU架构,兼容“类CUDA”环境,解决了产品推广过程中的软件生态兼容性问题。公司通过参与开源软件项目,加快了公司产品的推广速度,并实现与GPGPU主流开发平台的兼容。

在典型场景下,海光DCU指标达到国际上同类型高端产品(包括NVIDIA高端GPU产品A及AMD高端GPU产品MI)的水平。海光DCU系列产品已于年实现商业化应用。海光DCU兼容“类CUDA”环境,软硬件生态丰富。选取公司深算一号和国际领先GPU生产商NVIDIA公司高端GPU产品(型号为A)及AMD公司高端GPU产品(型号为MI)进行对比,在典型应用场景下,公司深算一号指标达到国际上同类型高端产品的水平。海光DCU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领域。

募投项目:研发新一代高性能处理器,提升硬科技实力

预计募资91.48亿元,主要用于新一代处理器产品的研发及技术研发实力的提升。此次IPO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不低于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10.00%,募集资金约91.48亿元。其中1)31.46%投资于新一代海光通用处理器研发项目;2)20.29%资金用于新一代海光协处理器研发项目;3)26.39%投入先进处理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4)21.86%投资于科技与发展储备资金项目。

我们认为,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符合公司发展需要,与公司现有主业紧密相关,将提升公司通用处理器CPU和协处理器DCU产品的技术研究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新一代海光CPU和海光DCU的性能、能效比和功能有望进一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预计新一代海光CPU和海光DCU将大规模应用于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领域,以及电信、金融、互联网、教育、交通等重点行业,促进我国高端处理器的应用推广。科技与发展储备资金可以为公司未来技术和产品发展做出前瞻性预研和资金储备,优化资本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

若上述项目顺利实施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若项目研发建设顺利,公司可发挥国内CPU和DCU龙头企业优势,不断扩大自身业务边界,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将有望逐步增加,盈利能力或将不断增强,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研发新一代处理器产品,提升高端处理器领域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本次资金募集投入到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中之后,将提升公司通用处理器和协处理器产品的技术研究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新一代海光通用处理器和海光协处理器的性能、能效比和功能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科技与发展储备资金可为公司未来技术和产品发展做出前瞻性预研和资金储备,优化资本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我们认为,若项目实施顺利,公司在高端处理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有望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保持领先,运营效率有望优化,持续实现盈利,扩大公司现有的市场份额。

(1)新一代海光通用处理器研发项目:公司拟将28.79亿元的募集资金投入于新一代海光通用处理器的研发。相比前几代,预计新一代海光通用处理器的功能、性能、能效比都将得到显著提升,达到同期国际主流处理器同等技术水平。新一代海光通用处理器基于先进工艺制程,扩大片内共享高速缓存容量,支持先进DDR内存,支持先进PCIe标准接口,支持多CPU芯片间的高速缓存一致性,支持硬件虚拟化,提供完整的硬件、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链。

(2)新一代海光协处理器研发项目:公司拟将18.56亿元的募集资金投入于新一代海光协处理器的研发,充分利用公司在DCU领域的研发成果,突破新一代海光协处理器研发关键技术,完善DCU的生态系统,实现新一代海光协处理器系列产品的规模化销售,并达到国际领先企业同期产品的性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司在协处理器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公司协处理器业务规模及应用领域,进而提升公司协处理器产品的市占率。

(3)先进处理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公司拟将24.14亿元的募集资金投入于先进处理器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有望完成面向再下一代海光CPU和DCU的前瞻技术研究,突破公司CPU和DCU体系结构、代码设计和功能验证、综合、可测试设计、面向先进工艺的高主频复杂处理器物理设计的核心技术,支撑再下一代海光CPU和DCU芯片产品的持续研发。有望突破先进芯片封装技术,进一步提升再下一代海光CPU和DCU芯片的集成度。有望攻克高端芯片产品研发的关键工程技术,包括先进工艺晶圆测试技术、芯片测试技术、芯片验证技术、良率提升技术等,提高再下一代海光CPU和DCU芯片的良品率,缩短生产时间,提升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有望突破海光处理器软硬件使能技术,完善海光芯片的生态系统,促进海光CPU和DCU芯片的规模化销售。

(4)科技与发展储备资金项目:公司拟将20.00亿元的募集资金投入于科技与发展储备,具体用途为进行前瞻性技术研究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前瞻性技术研究系发行人在研判未来技术、市场和客户需求趋势的基础上,规划对远期产品的研发投入,以保持发行人技术领先性。项目投入将主要用于处理器前沿技术探索、指令架构研究、标准规范制定、软硬件生态拓展、行业应用培育等领域;另一方面,“科技与发展储备资金”有利于保障发行人补充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增强发行人响应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为发行人未来的战略发展提供支持。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