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加琳玮编辑
周卓然1
刚过去的年里,有很多令人想起来就腿酸的排队记忆。
上海人排过重庆电台巷火锅、美国连锁会员制仓储超市Costco、被周杰伦带火的台湾奶茶“麦吉machimachi”;北京人排过%Arabica咖啡、SKP-S;深圳人排过老虎堂奶茶、美妆品牌完美日记……
这些五花八门的店铺有个共同点,都是首次入驻当地,或是形式上首次创新的店。也有生命力较强,流量一直居高不下的首店,例如位于年底在上海开业的中国首个星巴克烘焙工坊。
麦吉奶茶内地首店年首店只会更多。日本茑屋书店和美国炸鸡快餐巨头Popeyes的中国首店、纽约汉堡品牌ShakeShack北京首店都已宣布开店消息。
如果把商业零售比作娱乐圈,那么首店就是“顶流”。但风光无限的背后也充满焦虑,因为热度往往下滑得和流量明星一样快。尤其是,当每年有数百个首店连番轰炸北上广深之后,消费者的兴趣阙值变得越来越高。
这种情况下,首店的优势还在吗?
ShakeShack上海首店首店继续大轰炸
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和探店KOL的出现,让“首店”一词铺天盖地,其实它早就出现了。
商业地产服务商睿意德的《中国首店经济研究报告》显示,到年是国际连锁品牌在中国市场开首店的加速期,那时以品牌自主宣传为主。当商场和城市意识到,首店入驻意味着品牌对选址、消费力和运营力的认可后,便主动加入营销,佐证自身价值。
“年可以被称作是首店元年。”房地产服务商第一太平戴维斯高级助理董事董肇奇对界面时尚说。
Costco上海首店在首店被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