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与时俱进与世俱进
入细入微差异育人厚植沃土激发热情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以国际货物贸易的订单流、货物流、资金流和争议解决为内容,采用双语授课。
适应新时代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创新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以培养“德、识、能、思”兼备的高素质国际贸易管理人才为目标。
秉承育人为先、差异并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理念,建设与时俱进立体化课程资源,实施入细入微差异化教学模式,开展课内课外多样化实训实践,推进国际国内多渠道辐射共享。
图1课程建设发展历程一、学情分析与问题改进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学习,学生已具备经济学、贸易、金融、法律、会计等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英语沟通技能,但其知识储备和技能运用尚存在一定差异。
在本课程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能力与思维,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四大主题内容,为实务模块高阶课程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奠定基础。
图2学情与课程地位分析
(二)问题改进
图3以问题为导向的持续创新
*问题1:资源缺乏内容滞后
国际贸易实务存在显著国别差异,国外引进版教材无法适应国内教学需要。而课程建设之初,国内双语或英文版教材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都无法满足教学需要,英文题库和案例库更是匮乏。
传统教材因内容无法及时跟进国际经贸规则和实践变化而缺乏时效性。后危机后疫情时代,国际贸易模式与业态的急速变化让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解决方案:
年,积累、整合和优化双语课程资源。年,建设和持续更新双语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年,出版立体化全英文教材。年,联合金融、法律、外语等多学科专业教师,优势互补,精准化课程内容;吸纳思政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深挖育人要素。
*问题2:知识传授结果考核
以“知识传授-案例讲解-知识习得”为路径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期末一考定局”的结果考核方式忽视了学生能力与思维培养。
课程“内容综合性强”的特征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安于知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解决方案:
年,实施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通过主动学习,习得知识、提高能力、锻炼思维。年,开展差异化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实施过程性考核;年,成立学伴小组,实施分层次教学,引导学生“好学、乐学、善学”。
*问题3:实训实践教学缺位
课程实践形式单一,以课堂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缺少走出去的机会,无法对我国当前贸易实践有具象认知;缺乏动手创造的机会,创新创业能力不能被有效激发。
√解决方案:
年,引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于课程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年,深入推进产教合作,利用企业实训项目、开放日开展课程实践。
二、课程创新理念
(一)价值塑造,课程育人
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社会责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的国贸人。
(二)尊重差异,温度提升
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个体差异,通过同伴导学、伴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互帮互助,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三)破除藩篱,共建共享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推广创新教学模式。跨学科专业、跨校组建课程团队,政产学联合开发案例,跨境联合开发课程。
三、课程创新举措
(一)高阶目标引领
适应新时代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需求,立足创新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定位,我校“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以培养“德、识、能、思”兼备的高素质国际贸易管理人才”为目标。
图4“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目标(二)立体资源支撑
1.数字赋能,增强课程资源时效性
应用数字技术,建成高比例英文授课的在线开放课程,累计服务三万余名学员。团队实时跟进国际经贸规则和贸易实践最新变化,快速更新教学资源,出版慕课版全英文教材。
扫描教材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