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专访中南

白癜风是什么样的 http://pf.39.net/bdfyy/bdfzd/141204/4530121.html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栾永玉

70余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始终坚持“由党创建、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把“办人民需要的大学”作为目标

每年学校有约70%的毕业生扎根中西部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下称“中南大”)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工程”高校和“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的前身——中原大学,诞生于年解放战争时期。在历次高校调整和改革发展中,学校形成了历史中最重要的财经、政法两大板块。年,中南财经大学、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以财经政法为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70余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各层次、各类型的毕业生40余万人,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南大如何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做好财经政法深度融通大文章,服务“国之大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栾永玉。

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家国情怀

《瞭望》: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中南大由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建,有着鲜明的红色底色,学校是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的?

栾永玉:年,中南大学创建,创建的初衷就是为革命事业和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培养急需人才。创校先贤们满怀着崇高信念,肩负着光荣使命,共同缔造了“忠诚于党、忠于人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应济时需、与时俱进,追求进步、坚持真理”的红色基因。传承这一红色基因,学校始终坚持“由党创建、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把“办人民需要的大学”作为目标。如今,学校正以“博文明理、厚德济世”的校训精神和“砥砺德行、守望正义、崇尚创新、止于至善”的办学精神,赓续中原大学的红色血脉。

广大教师,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如被誉为“中国会计史第一人”的会计史专家郭道扬教授,秉承学校首任校长范文澜先生“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治学精神,以万字的《中国会计通史》填补会计史研究的空白,把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会计与审计文化全面推向世界,有力回击了西方学者“中国没有会计史”的论断。而他研究会计史的缘起就是因为对党的感恩、对国家的热爱,这份深情与感恩正是他从事会计史研究40余载的力量源泉。

广大学子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近年来,毕业生投身以法律、咨询、会计、金融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行业的比例在85%以上;每年有约70%的毕业生扎根中西部地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事财经者为天下经财,司政法者求世间法正,学校40余万校友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南大的红色基因。

学校高度重视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将红色作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推进“红色校史、红色阅读、红色课堂、红色仪式、红色实践、红色地标”等红色行动,传递红色力量,坚定红色信仰。将红色基因融入社会实践,每年组建余支团队,赴西柏坡、延安、红安等革命老区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坚定广大师生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未来学校还会把红色基因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因为这是学校精神图谱的源头,是学校栉风沐雨70余年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昂首阔步迈向新征程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充分汲取红色基因力量,奋勇前行。

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

《瞭望》:中南大在财经政法融通方面走在前列,是如何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

栾永玉:中南大有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这为学校开展学科交叉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些年,我们正在努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

在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和高端智库群上,学校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打造了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法与经济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院等60多个法与经济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契机,学校正在推进新兴学科融通研究平台建设。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正在运用学科交叉融合这一“催化剂”,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和卓越的研究生教育。

围绕研究生教育,学校以一流学科为牵引,积极探索以领军优势学科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生态文明学、国家安全学、党内法规学、纪检监察学、数字法学、数字经济等自主设置的二级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

学校还依托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推进法学+经济学、法学+外语、法学+新闻等学科交叉融合,建立更加科学规范、适应需求,有利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希望,通过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善于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推动全球治理规则变革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

围绕本科教育,学校先后实施了“财经政法深度融通一流人才培养计划”1.0—4.0,新设了法与经济学、社会治理法学、经济与金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等交叉学科专业,促进法与经济学科群内部融通。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安全、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新工科专业与经法管相融合。探索开设经济学—法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工程等11个双学位实验班培养试点项目,融通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均得到较大提升。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开办有12个交叉专业、21个辅修专业,建成双专业培养项目等各类拔尖创新融通型人才培养项目19个。

《瞭望》: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过程中,中南大的建设思路是什么?

栾永玉:学校的学科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为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独特性卓越贡献的一流财经政法学科”。

围绕总体目标,立足学科实际,学校正在按照“夯基础、固高原、建高峰、拓新篇”的建设思路,推动完善“一流的领军学科、领先的优势学科、精干的基础学科、强劲的发展中学科”整体布局。

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是学校的主干学科,目前,知识产权法学、民商法学、会计史学等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供图

为“国之大者”提供理论智力支撑

《瞭望》:中南大是如何心怀“国之大者”的?

栾永玉: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通过财经、政法的深度融通,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原创性的创新科研成果。

比如,学校发挥财经政法聚合效应,创建新时代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学科创新基地、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学科创新基地、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基地、数字技术与现代金融学科创新基地等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基地;还创办了全国首个新文科教育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新文科教育研究》等。

学校还聚焦中国法治、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产出一大批科研成果。围绕重点基础研究领域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产出一批具有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聚焦重点应用领域展开研究,产出一批具有战略性、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重大成果,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年以来,学校教师出版各类专著多部,9项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此外,学校面向重大需求,在服务全面依法治国、“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方面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与智力支撑。

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仅参与起草、修订国家层面的法律就涉及近40部部门法,还全面、深度参与知识产权领域国家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的起草论证与推进实施工作;由我校资深教授、知识产权专家吴汉东领衔的知识产权研究团队是国内高校中为数不多同时参加《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国纲要》论证起草工作的团队。

再如,学校与意大利罗马一大合作建设中意法学研究中心,该平台成为中国首家设在意大利的法学研究机构。两校合作建立的中意学院是中意两国正式签署政府间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后成立的首个中意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年,受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委托,学校承担“一带一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知识产权硕士项目的教学工作,目前已开展4期,共涉及“一带一路”沿线的22个国家,培养了77名留学生、占全国人数的一半。今年4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罗马一大法与经济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经教育部同意正式设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