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fer
商学院教师,丁浩员
去年10月29日,在外滩金融峰会上举行的“浦山奖”颁奖典礼上,发表在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的论文“connecttotrade”荣获了年度“浦山学术论文奖”。而该获奖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位,便是我校商学院副教授——丁浩员。
“我是一个不容易被挖走的人”
他和上财的情缘,从学生时期便开始了。“我的本科时光是在财大度过的,之后就到香港中文大学开始了我的硕博之旅。”毕业之后,他便回到了母校,成为了上财的一名副教授。他坦言,“当时也收到了很多业界的offer,但相比于职场上朝九晚五、条条框框的生活,我更向往大学相对轻松自由的环境。而且财大本身的科研水平也很高,这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回望自己的研究历程,令他最怀念的还是事业刚起步的那段时光。“那个时候,为了上班方便,我与好友租住在学校附近。学校、宿舍,每天两点一线,披星戴月,其中的辛苦程度真的不亚于大四的考研党!”26岁博士毕业便成为了一名副教授,其中的压力不言而喻,经验的不足是他最大的“短板”,这也给使得他遭受了很多外界的质疑。
幸运的是,学校的支持、恩师的指引、团队的配合给了他无限的动力,这也是他形容自己是一个“极不容易被挖走的人”的最大归因。“不管是当初上学时所学到的,还是现在做研究所得到的,上财给予了我太多太多。更重要的是,在财大读书时,遇见了我的太太……种种因果,上财已经成为了我生活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从“小跟班”蜕变成“领头者”
“浦山奖”的评选之路,记载了他和团队成员的一段难忘心血历程。一轮、两轮、三轮……经过层层筛选,到最后答辩之前,就已历时近两年,“真的连耐心都快被耗尽了,但我们一直在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最大的热情去‘备战’和‘迎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顺利完成了在北京的最终答辩会,将“浦山奖”收入囊中。“这一奖项的获得可以说在意料之中,虽不意外但却很期待。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对自己能力的一个有力的证明。”正如丁老师所言,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sufer“成长记”
→
“这篇获奖论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阐述非正式制度可能影响企业出口的基本机制。我们运用-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对模型的预测提供了经验证据。而我在这个团队中,主要就是借助自己在发展经济学中的研究,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撑。”
对于学者而言,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与不同的课题做斗争,这些都是他们的家常便饭,这些都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从一开始“大佬”的“小跟班”,在后面帮他们做一些实证的工作,到现在的可以独立构建框架、确立idea的“领头者”,丁老师在通过自己的踏实、勤恳,努力完成了这一转变。
“教学育人,我是认真的”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反过来亦可说,科研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做到薪火相传。丁老师说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与学生相处,还会在课堂中把自己研究的成果与学生分享。他甚至还花了半年的时间为国际商务这门课程录了网课、编了教材、创新翻转式课堂……“我做这些,只是希望我的研究能给学生一些启示,尤其是我带的硕博研究生们。”
在他看来,学术必须是全心全意投入的,“在招研究生时,我最看重的不是他们的学术能力,而是人品。如果能力不足,我可以尽全力去辅导、帮助他,但若品德不完善,比如那些朝三暮四的人,是绝不可能全情投入到研究中去的!”
齐彤,是丁老师带的第一位博士生。在她眼里,丁老师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情,是指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激情,灵活生动,和学生的互动也很多,既有知识也重应用;义,是指在指导学术时,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研究过程,他都会一一见面。除此之外,他还会鼓励大家多认识学术圈的人,指导大家毕业以后如何找工作、日后如何在学术圈生存。”
梅贻琦先生曾言:“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大师之大,不仅有学术之精深,亦得有品行之端正。正是因为有一个又一个像丁浩员老师一样的大师,凝聚他们个人的力量,我们的sufe才能攀登上更高的学术之峰。
策划?
党委宣传部
文
龚凯悦?谢雅靖图
丁浩员
编辑
谢雅靖
上观号作者: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