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

导读

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强调,“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湖南在推进中非经贸合作中书写新篇章、展现新作为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遵循。

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湖南职业教育优势,推动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助推湘非经贸合作

徐湘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赋予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这一新的战略定位。

在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湖南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湖南正以中非经贸博览会为牵引,加快推进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打造非洲非资源性产品在华集散交易加工中心等平台,探索形成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湖南模式”,打造中国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示范高地。

近年来,中非交往与合作日益深化,中非经贸关系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对非合作由单一输血向输血与造血并重转变,由注重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建设相结合转变,由以我为主向中非共商、共建、共享转变,由国家、央企为主向国家、央企、地方民企共同参与转变。正是这些转变升级的趋势,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特别值得期待的是:去年7月7日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正式成立启动,为我们与非洲开展全面经贸合作提供了大量机会,奠定了发展基础。

湖南与非洲,人文相亲,产业相契。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伴随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大力实施,特别是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成功举办,湖南与非洲经贸合作日益密切。今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并将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作为三大任务之一。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需要创新性推进中非经贸合作。作为推进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抓手,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会和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应运而生,这是推进湘非经贸合作的一项机制性安排、推进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的一项支撑性举措。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会集工作推进、智力支撑、贸易促进、经验分享、市场化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于今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聘请了袁隆平、陈晓红、刘仲华三位院士,何茂春、王彤两位著名学者担任首席专家,成立了由35位各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智库,中国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外交研究中心授予研究会为中非经贸研究基地。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由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等25家企事业单位牵头发起成立,为湖南省乃至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提供人才培训,同时助力非洲本地劳动力提升劳动技能。

下一步,如何以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会、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等为抓手,更好发挥社团组织作用,助推湘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打造中非经贸合作高端智库。中非经贸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智库平台从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多个维度提供学术和智力支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相关社团组织应加强课题研究,探索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推动湖南高校和非洲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逐步在非洲国家设立联合研究中心,打造“湘字号”对非教育培训品牌,推进中非人才交流与培养。

二是打造开放型资源整合平台。作为一个开放、多元、跨界的社团组织,应当致力于整合国内、非洲各国乃至全球中非经贸研究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与智库研究,搭建集企业、项目、人才、技术、信息、资金、服务等要素在内的全方位资源对接与磋商平台,推动基础研究与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落地方案,实现政、产、学、研等交叉融合、互动发展。

三是打造综合性专业服务机构。应突出综合性、便捷性、专业性,聚焦学术交流、课题研究、信息收集、法律咨询、人才培训、项目开发推介、案例方案展示等各方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服务。特别是针对企业在对非经贸合作中可能面临的经济、法律、金融等方面风险与问题,为其提供有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四是打造市场化运营促进中心。智库市场化产业化是未来智库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方向。中非经贸合作社团组织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市场事由市场办,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以高端思想集聚高端资源、高端人才、高端项目,实现思想库、人才库、项目库、案例方案库“四库合一”,打造中非经贸合作重要的研究成果转化平台、经贸交流合作平台和项目开发促进平台。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新发展阶段,湖南将全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个平台”将成为立足湖南、带动周边、辐射全国、惠及全球对非经贸合作的主要窗口和重要枢纽。湖南对非经贸合作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相关社团组织应乘势而上,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撑和全方位的市场化服务,助推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会会长)

共筑人力资源开发新平台共促中非经贸合作新发展

桂诚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习近平总书记年9月3日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提出实施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其中包括“实施能力建设行动”。

为推进能力建设、厚植中非合作基础,中非在人力资源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湖南作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先行者,依托国家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为非洲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为非洲大陆的腾飞以及中非经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当前,湖南正着力建设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推动中国和非洲在人力资源领域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合作,让中非经贸合作航船迎风破浪、行稳致远。

准确识变,在中非人力资源合作中闯出新路子

技术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这两样在非洲都相当匮乏。近年来,湖南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根据非洲国家国情、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中非经贸合作需要,积极探索人力资源合作新模式、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增强人才培养实效,取得了亮眼成绩。

立足当下培养人才。中南大学等25所高校通过学历教育等方式为非洲培养紧缺型技术技能人才,湘潭大学等高校与乌干达麦克雷大学等非洲国家大学合办了4所孔子学院,教学中将语言与技能密切结合,着力培养非洲本土化人才。

根据产业需求培养人才。比如隆平高科已在利比里亚、塞内加尔、冈比亚等多国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农民1万余名,重点开展水稻、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培训,推广现代育种技术,引导提升农业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能力,有力推进了非洲农业发展。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根据赞比亚、塞拉利昂等国矿业、陶瓷制造发展需要,到非洲国家开展6期技术技能培训,为当地培养有色金属开发、陶瓷制造等专业技术人才名。

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省商务厅培训中心在苏丹、布基纳法索开展技术合作,为两国培训师资余人次,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为两国开发职业教育标准等智力成果项,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应变,在应对中非人力资源合作新挑战中展现新作为

当前,全球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已转向常态化,为不断深化拓展中非经贸合作,我省应总结以往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中非人才培养内涵,在应对中非人力资源合作新挑战中展现新作为。

密切结合中非经贸发展培养人才,助推非洲国家产业发展。一是促进与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双边、多边合作,因地制宜开发非洲人力资源;二是增加对中非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投入,通过设立跨国合作办学基金等方式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三是鼓励职业院校境外独立或与非洲职业培训中心合作办学、与我省在海外投资企业合作办学,探索开办海外“鲁班工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为所在国家和地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加快非洲本土化人才培养,助力中资企业在非发展。随着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越来越多湖南企业向非洲拓展业务,其中一些企业普遍对非洲国家人力资源现状、企业本土化战略等研究不足,导致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不畅、效果欠佳,难以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匹配。针对这一问题,应强化我省职业院校与赴非中资企业的产教合作,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

扩大文化交流融合,培养中非友好型人才。“民心相通”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应进一步加强中非文化交流,以促进中非人才相融相通。中方人员在非洲进行本土化人力资源开发中,应主动学习当地文化、了解中非文化差异、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同时搭建中非人员交流展示平台,强化中非友好型人才的精神归宿感和职业规划的稳定性。

主动求变,谱写中非人力资源合作新篇章

受历史原因和长期战乱影响,非洲不少国家教育体系不完备、青年就业问题严峻,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与非洲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极不相称。非洲大陆要实现发展与振兴,迫切需要大量本土化人才。鉴于此,我省应着力构建人才培养新平台,谱写中非人力资源合作新篇章。

构建非洲青年人才培养平台。着眼青年、培养青年、扶助青年,为非洲青年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好发展空间,促进青年技能提升。建议在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平台下建立非洲青年成长基金,实施非洲国家青年培养倍增计划。

构建中非经贸人才培养平台。推进中非贸易创新发展,需要大量知中、知非的经贸人才支撑。建议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将湖南大学、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设为中非高端经贸人才、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投资、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急需型经贸人才培养。

构建非洲新经济新技术人才培养平台。当前,新经济新技术在非洲国家方兴未艾,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建议我省高职院校积极“走出去”,与非洲国家共建共享新经济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满足并引领人才培养需求。

(作者系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副校长、研究员)

聚力打造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

唐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扎实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着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湖南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为中非经贸高质量深层次合作闯出新路子是其中重要环节。结合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组建产教联盟,将中非经贸中的各种要素充分激活调动起来,是推进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商务部、教育部、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大力支持下,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湖南外贸职业学院首批“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及其援外培训三大开放型平台,由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等25家企事业单位牵头发起的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简称“中非经贸产教联盟”)已于日前成立。产教联盟将努力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与产业、国内与国际的深度融合,助推中非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深刻认知打造中非经贸产教联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近年来,中非、湘非经贸发展迅速,年,湖南对非洲进出口额35.4亿美元,同比增长29%,湘非贸易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存在突出瓶颈制约,具体表现为:非洲年轻人数量多、职业技能低、就业率不高,走向非洲的中资企业员工本土化难;医院、学校等对非援助项目建好后,受援国难以接管运营,大大降低了援助效果;与中非经贸相关的职业教育、行业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对接,产教融合效益不高等。聚力打造中非经贸产教联盟,可以整合政、教、企多方面资源——

打造主客联动平台。目前,已有家中外企事业单位成为中非经贸产教联盟成员,充分发挥我省在联盟中的轴心作用,有利于我省吸引全球先进生产要素、提升高职教育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打造要素流动平台。应充分利用中非经贸产教联盟的综合性平台优势,使各种市场要素在湘非合作较为深入的农机、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轻工服装、食品加工等领域,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均能按照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要求发挥积极作用。

打造人才驱动平台。组建中非经贸产教联盟,以人才为驱动,可有效破解在中非经贸合作中可能存在的投资意愿与投资能力错位、行业合作遭遇可持续发展困难等现实问题。

准确定位中非经贸产教联盟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打造好中非经贸产教联盟,须廓清其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

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谋求行业联合抱团发展。探索行业协会和学校、众多外贸型优质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育人模式,形成政、校、企在人、财、物等方面的高效利用与共享。目前,在中非经贸产教联盟中有我国优质职业院校49所、中国路桥集团等对非合作龙头企业49家、医院3所、非洲湖南商协会4个,涵盖农业、交通运输、能源电力、矿业、医药卫生、影视传播等领域,其融合发展可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信息和技术支撑。

发挥教育改革引领功能,谋求专业整合科学发展。对标中非经贸发展、中非市场需求,在职业教育中提质优势专业、优化一般专业、精简弱势专业,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资源库建设和企业人才培训、教学实践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发挥智库功能,谋求产业聚合个性化发展。应依托中非经贸产教联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在中非经贸合作中推进产业与人才聚集,融合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与循环链,实现差异化、创新性发展。联盟将联合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等高端智库,围绕服务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和促进中非经贸合作提供决策咨询。

务实构建中非经贸产教联盟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体系

推动中非经贸产教联盟实现层次多样、领域宽泛、形式多元的产教交流合作,需要务实构建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体系。

确保联盟的融合度。由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技术指引、信息支撑、购买服务,使中非经贸产教联盟融入原有省级培训平台;设立中国(湖南)对非国际合作培训基地,助推产教联盟承接更多国家援外人力培训项目;依托产教联盟,开展更多诸如高职人才培养经验交流、师生互换学习、民族文化体验等多样性、灵活性活动。

提升中非经贸产教匹配度。通过强化中非经贸合作中的产教融合,推动国内国外双循环紧密衔接,破解国内人才培养与非洲国家行业企业之间的对接问题,破解在非中资企业员工本土化和用工难问题,破解对非援助项目后期接管运营难问题等。

支持联盟顺畅发展。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通力合作,推进中非之间文凭和证书互认,确保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推动中非经贸产教联盟更加均衡对等发展。当前联盟中仅有非洲国家的教育和企业机构各一家,亟待吸引更多非洲成员参与。

(作者系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提升湖南职业教育优势服务中非经贸发展

余伟良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尤其是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湖南与非洲的交往与合作更加频繁,湘非经贸合作成果丰硕。今年1-6月,湖南对非进出口额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0.4%,位列全国第八、中部省份第一。

长期以来,湖南职业教育坚持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湖南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近3年,湖南职业教育紧密对接全省“四大区域板块”,基本完成了专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对全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全覆盖、全对接,同时注重对非职教交流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我省高职院校累计为非洲技术人员开展培训超1万人次,其中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举办人力资源开发境内项目86期、境外项目2期、境外技术合作项目2期,为37个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才人次。

今年9月,中国(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湖南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好契机。湖南职业教育应主动融入自贸试验区尤其是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坚持走内涵发展、创新发展道路,全面提升服务中非经贸合作能力。

完善湖南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加快改造、完善我省国际化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使其适应国际市场需要、非洲本土化人才培养需求,对于促进湖南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中非经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应健全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技能考核标准,开发出与标准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并在非洲各国落地实施,进而探索将已经试点成熟的“1+X”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体系进行本土化适应性改造与推广,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在非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借助中非经贸合作平台建立中非经贸合作职业教育产教联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用人单位和职业院校共同建立标准研发中心、组建研发团队,加强对非洲各国产业用人需求及供给侧现状的调查研究,廓清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分层次、分类型制定并实施职业教育标准。

整合湖南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优势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明显上升,以此为基础,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断上升,对外吸引力也随之增强。湖南作为教育大省,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国际化办学等方面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其中中非合作办学、援外培训、“鲁班工坊”学员遍布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基于此,湖南应整合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优势资源,以更好助推中非经贸发展:一是以研究会、联盟、协会等形式组建中非双方政府、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组织机构,搭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二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优势专业对接、特色课程定制、教师科研合作、学生联合培养、资格证书报考培训等方面进行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三是探索拓展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教育中非合作办学模式,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和非洲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湖南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特色,形成湖南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品牌优势。

对接中非经贸合作需要,强化湖南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湖南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矿产品开采与深加工等领域有着独特优势,非常契合非洲各国需要。近年来,非洲已成为众多湖南企业投资贸易的首选之地,一批湖南优势企业走进非洲。目前非洲技能人才培训存在国际化程度不高、实操培训不足等问题,石油、制造业、信息技术等行业急需人才。湖南职业教育应紧紧依托湖南布局非洲的优势产业,根据非洲产业发展、中非经贸合作人才需求,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提升职业院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项目承接能力。目前湖南高校仅有非洲留学生一千多人,应持续扩大非洲来湘留学生规模,并主动承接、带动非洲本土化人才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二是提升职业教育对非洲本土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各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走进非洲中企的合作,分类制定、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培训标准,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三是加强职业院校“国际化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创新能力。

推进湖南职业院校对非洲本土文化研究

加强非洲文化研究,寻找中非合作的共同点、契合点,是顺利推进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国际化适应性改造、提升我省职业教育国际化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

为此,我省职业院校应主动与非洲各国高校或教育机构接洽、交流,借鉴湖南高校在非洲开办孔子学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援外培训、境外办学、“鲁班工坊”等合作项目,并将其作为开展非洲本土文化研究的载体;二是以调查总结走进非洲的余家大型湘企的成功模式、管理经验、发展思路为重点,丰富对非洲本土文化的研究途径;三是对非洲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探寻非洲产业发展方向,分析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潜在影响和需求,进而及时创新我省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内容。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6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