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华/文
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的。在疫情冲击之下,作为我国经济“发动机”的长三角,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之后,仍然争分夺秒地抢抓时机,牢牢抓住“三驾马车”缰绳不放松。从今年6月上海解封后江浙沪皖四地齐齐出台超过万亿规模的投资,到年中四地政府密集公布各项消费举措,再到年末,国家对于疫情防控政策进行全新调整之后,江浙地方政府抢先出海“抢”外贸订单,这一幕幕无不显示出长三角地区的内生动力和顽强韧劲。
这一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支撑之下,即使3月份上海受疫情影响经济“停摆”了长达两个月,但是随着管控措施的放开,长三角四地政府迅速出台重大投资项目以稳定经济增速和就业需求,同时,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推进也始终未放松,就在11月14日,项目总投资达到亿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13个重点项目宣布开工,包括科西嘉(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建项目、迈为光伏、嘉善善睿半导体项目等4个创新产业类;西岑科创中心水质净化厂、元荡生态修复及岸线提升工程(三期吴江段)、吴江城南污水处理工程、吴江盛泽污水处理生态环保工程、嘉兴中心河拓浚及河湖连通工程(一期嘉善段)等7个生态环保类以及分别是青浦大道(三分荡路—沪青平公路)新建工程和嘉善大道—金商公路(平黎公路联络线)工程2个互联互通类。
而在11月30日,投资金额高达亿元的通苏嘉甬高铁江苏段开工动员会议在苏州举行,正式宣布通苏嘉甬高铁江苏段正式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交流的重要骨干线路。
“投资打底是保民生、保就业的关键举措,我们乐观地看到,今年上半年江浙沪皖四地的投资项目纷纷上马,金额均接近万亿规模,同时投资金额和任务比例都过半,这对于应对疫情冲击有着不可忽视的提振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年底江浙两地的企业家纷纷出海主动寻找商机,为保住多年来积累的外贸产业优势争分夺秒;消费端虽然疲弱,不过长三角各地政府今年也纷纷推出各项优惠举措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当疫情过去后,必将迎来春暖花开。”长三角一体化专家罗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四地开启7万亿投资
在年严峻的疫情防控和放开态势之下,要保证持续稳健的经济增速,投资成为唯一的“利器”,而前期江浙沪皖四地公布的共计7万亿元的重特大投资计划,则成为长三角当前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早在今年2月末,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江苏省工信厅编制印发《江苏省年重大工业项目清单》,共列入重大工业项目项,总投资超1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亿元;随后5月份,江苏再次追加年度投资达到亿元。
5月12日,浙江省政府发布年重点建设项目达到个,总投资达到2.91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4亿元;预安排项目个;9月20日,浙江省宣布重点建设增补项目,八大类个项目共计总投资亿元。
6月16日,在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总投资亿元的个上海全市重大项目签约出炉,总投资亿元的48个全市重大产业项目开工;而在9月20日举行的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潮涌浦江”活动成果总结暨重特大项目发布会上,上海再次宣布将启动总投资约1.8万亿元的8个重特大项目,包括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新建市域铁路和既有铁路改造项目、新一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环城生态公园带、新一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新一批旧改和城中村改造、饮用水安全和品质提升工程,涉及基础设施、新能源、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交通银行、国铁集团、平安集团、上海地产集团、普华永道、奥雅纳工程咨询公司、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成为了1.8万亿投资项目的合作伙伴。
投资不断加码在长三角经济增长中起到了明显作用。
中银香港金融研究院经济学家丁孟分析指出,上海上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于全国,特别可喜的是,上海制造业投资增速较快。长期来看制造业投资对经济持续增长尤为重要。
数据显示,上半年,浙江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亿元,为年度计划的64.3%,超额完成半年度目标。在此背景下,浙江投资连续4个月回升,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8%,增速较一季度提高9.0个百分点;在安徽,上半年重点项目合计完成投资.7亿元,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带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由一季度同比下降11.1%转为增长1%,快于全国4.1个百分点;在江苏,尽管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2%,但与一季度相比,降幅已收窄13个百分点,且连续4个月收窄。
“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比较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大幅萎缩,但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快速反弹。”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
丁孟表示,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降幅逐月收窄,基本与我国复工复产后的经济复苏同步,反映了乐观的经济前景。长期来看如何有效地推动制造业投资复苏更加关键,下半年主要强调提振内需为主,促进经济“内循环”,“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将是投资端重点发力的领域。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基建投资时,要看相关投资能否提升经济增长效率;要避免重复投资和形成过剩产能,应更多投向效率更高,有利于国家科技、经济,产业升级的领域。
展望明年,在多位受访的长三角经济经济专家看来,有了前期的诸多投资项目储备,年的长三角投资底气还是比较足的。按照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相信长三角各地政府同样能够把握好投资步伐,至少到年左右,数亿千计的投资项目能够保证GDP增速在合理范围内。
外贸抢订单,消费待拉动
从12月6日起,随着全国各地对于疫情管控措施的放开,也宣告了我国当前的政策重点由疫情防控转向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来。而长三角作为全国外贸重地,也率先打响了向海外抢市场的发令枪。
12月3日,浙江启动了“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联动企业赴境外参展、开展商务洽谈,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12月4日清晨5时30分,一支由浙江省商务厅等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组成的队伍驱车前往上海浦东机场,开启为期6天的德国、法国之行;同一时间,浙江嘉兴一支96人组成的“抢单团”先往杭州、再飞日本。更早前的7月10日,MU航班载着36名外贸人从宁波直飞匈牙利布达佩斯,从7月到现在,宁波几乎是每个月组团一次,目的地包括意大利、印尼、阿联酋、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11月17日,苏州市商务局也组织开展了赴日包机服务工作,成为年疫情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层面组织的首次大型经贸团组包机服务;12月9日-18日,苏州市商务局将组织开展的赴法国、德国包机服务又将启程。这支人数超人的大型招商团将拜访十多家世界强企业全球总部。
此外,南京、无锡等城市也主动出“机”,或打造“国际商务班机”出海新通道,或直接组织企业奔赴日本开展经贸活动。常州、盐城也已将于近期分别派出精干招商分队赴德国、法国、韩国推介营商环境,拜访项目企业。南通、镇江、泰州、宿迁等地正在积极组织团组赴境外参加展会、拜访客户、推进合作。
“所有外贸企业已是迫不及待。此行的主要任务也十分明确,一是帮助外贸企业赴欧洲维护客户、争取订单;二是通过招商小分队开展针对性招商。”12月26日,作为牵头为外贸企业组织海外招商、洽谈业务的苏南地区一位政府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而在浙江嘉兴某进出口公司董事长马国明看来,没有海外订单、没有海外客户,等于把市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因此一定要“冲出去”,才能抢得先机,外贸企业要做的,就是当好一只“早起的鸟儿”。
“时隔三年再次踏上出国之路,既兴奋又期待,订单和客户有希望保住了。每年最后两个月,都是外贸黄金期,外贸企业不仅要冲刺抢抓订单,还要为来年的经营提前做好布局。可以说这两个月,将为企业来年一年的发展定调。而对于大部分外贸企业来说,抢订单的最佳姿势,仍然是与合作商面对面接触、坐下来商谈,光靠信函、电话、网上沟通等手段,不一定可以留住客户,一千封函件比不上一次见面。”马国明表示。
年六月初,长三角经受住疫情封控冲击后,随着复工复产顺利推进,长三角在促进消费复苏方面“玩”出了更多新花样。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1省份上半年人均消费支出情况,今年上半年,上海以2.01万元的人均支出高居榜首,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均消费支出超过2万元的省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上半年的人均支出也进入了全国前十榜单,分别达1.5万元和1.2万元,分列第三和第六。安徽以元的人均消费支出排名全国第13位,虽然未能进入全国前十,但上半年安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同比下降3.5%,降幅全国最低,较一季度收窄8.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7.9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为推动居民消费回升,长三角各地也因地制宜地出台了不少政策,发放的消费券也达到了数十亿元。以“夜经济”为例,上海6月份举办了首届夜生活节;江苏苏州打造夜经济品牌“姑苏八点半”;浙江以“浙里来消费·美好夜生活”为主题,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安徽也在扶持夜间文旅市场,激发消费潜能。
而对于当前疫情放开后的消费局面,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消费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逐步向正常化迈进,且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但是也需要政策持续发力,有利于加快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下阶段应着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动线下接触型、服务型消费复苏,长期应着眼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保证居民消费升级。
责任编辑:徐芸茜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