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从9月份宏观数据看中国出口贸易的蝶变
作者:王泠一
今年前三季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格局,中国政府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保持复苏活力、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GDP同比增长9.8%,对国际经济体系是个极大贡献,引发了主要发达国家智库的高度 中国制造造福国际供应链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前三季度,出口亿元,同比增长22.7%。这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出口行业的规模性复苏和对就业稳定的贡献,而且造福了国际供应链。
来自美国的行业判断证明了中国制造的贡献,并且是不可替代的。如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全球主要采购行业协会总裁道恩就承认:美国市场一度想实现供应链的变化,并非是要大规模离开中国,而只是力图实现多元化,然而现实是根本离不开中国制造。至于回流美国,经过前一届美国政府的折腾,也被证明是行不通的设想。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化学品企业董事长告知笔者:“美国已经不再拥有高效制造关键零部件的人才、专业知识和资产设备。”替代的办法之一是近岸外包到同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但美国智库专家指出,外包到美国附近国家的制造业界,并不等同于获得了供应链的韧性;相当多的采购高管 美国供应链出现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拜登政府的信誉。之所以出现问题并发生自我惩罚的境遇,和前任总统及其政府悍然发动对华关税贸易摩擦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和美国新政府不顾一切滥印美元、滥发补助的今年前三季度的决策有关联。目前,经济学家们公认:滥印美元直接带来的通货膨胀比加征中国产品关税的危害性还要明显,一方面推高物价,另一方面则造成制造业产品供应结构的紊乱。滥发补助的案例是每月可以得到美元失业救济和其他一些商品购物券,结果就是既然居家可以得到这些待遇,为什么还要外出积极谋求工作呢?其中的一个恶果就是缺少人当卡车司机,导致了大批集装箱到达美国港口后无人装卸货物,无人开车将货物从口岸运输到城区或郊区的超市和相关联企业。这样供应链的问题变得积重难返,美国社会怨声载道。
华人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勤劳,在美国也不例外;最近的消息表明,华人社团和在美国的中资企业正在积极帮助美国社会度过这个供应链危机周期。目前比较积极的行业信号还有:中国出口到美国口岸的海运价格正在降温,从9月10日美元一个四十英尺集装箱的历史最高价位,到10月20日下降了美元并在继续降价之中。美国供应链的危机有望在今年圣诞节前夕出现缓解,同时这也证明了所谓美国经济对华脱钩论注定会破产。
事实上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欧盟和非洲的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了20%,对拉丁美洲出口增长速度则超过了40%。中国无疑是今年全球出口贸易的领头羊,中国商品不仅为维护全球供应链做出了表率作用,也有益于美国社会生活稳定。当然下一步,如果美方愿意就关税问题进行务实的对华沟通和必要的纠正其税率偏差,并且放弃极端、偏激的对华战略思维,则是美国消费市场得以改观和明确缓解供应链危机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国市场的健康也有利于中国。
中国新物流赋能对欧出口
近年,中国和欧盟成员的经贸合作关系有了新一轮的突飞猛进。除了互补性和资源性的匹配,高科技行业、基础设施和战略投资合作的局面业已形成。在货物运输保障方面,多条跨境洲际铁路物流线路的开通成为国际贸易新亮点;并且直接赋能中国对欧出口的红利。铁路物流尤其打通了中国东部长三角区域和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上海与欧盟主要城市、东欧主要市场之间的战略性互联互通;同时在中国新兴经济崛起带的成都重庆(西部双城)圈,打通了其和欧洲的经贸合作便利通道,即铁路物流的兴起直接改观了西部省份缺乏出海口的局面。
铁路物流的兴起,有一个战略催化剂就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每年11月在上海举办。这是中国市场对国际贸易伙伴的开放新格局,也同步让贸易伙伴尤其是欧盟采购商进一步了解中国供应商,并直接促进了对欧出口兴旺的氛围。今年10月7日,首列汉堡至上海的中欧班列从德国汉堡的比尔维尔德货运站启程,跨越波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于10月25日抵达上海参加第四届进博会。该趟中欧班列载有41个四十英尺标准集装箱,全程运行18天,比海运有更精确的时间表和更令贸易商接受和可预测的报价。值得指出的是:中国铁路部门和海关部门把进博会参展展品运输纳入了重点保障和服务范围;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协调机制作用,强化国际联运合作,精心组织跨境铁路运输和班列返回欧洲时的中国货物出口。这对欧盟合作者而言,是极大利好。
而之前的9月28日,上海至德国汉堡的首列中欧班列上海号则从上海高端制造业基地闵行成功发出,途经阿拉山口、马拉等地最终抵达友好城市汉堡。为了高效促成这一新鲜事物,上海市商务委、闵行区政府和东方国际集团还组成了三方合作运行新机制。如东方国际在闵行注册成立运营平台公司——上海东方丝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市政府批准的首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方式运作的上海始发中欧班列运营平台,提供常态化的国际贸易货运通道能力及区域物流配套服务,以直接采购和渠道能力建设为重要抓手,服务中国出口商参与“一带一路”的战略需求。这在目前全球海运、空运受到疫情影响且价格坚挺、仓位紧缺的情境下,更具有安全高效、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和比海运更快的优势。
类似中欧班列这样的出口便利条件的制度安排和海关合作的深化,使得中国出口商得以全力进军欧洲市场;而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等合作伙伴也是中国商品的直接受益方。如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商品总额为多亿美元,同比增长31.6%。而俄罗斯总统普京更是在10月13日举行的俄罗斯能源周国际论坛全体会议上表示:中国是俄罗斯最可靠的伙伴,也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俄中贸易额却不断增长,今年前九个月已经超过亿美元,甚至今年会达到创纪录的数字。而中国对欧盟的出口统计已经以人民币为口径:今年1~9月中国对欧出口.6亿元,同比增长21.8%。
超越德国制造的高光时刻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是国际市场中低端出口商品的代名词,似乎中国只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消耗型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体系分工。在美国智库的研究课题中就有相当自私自利的观点,即如何确保中国长期性地扮演这种分工的角色;而当中国出现了华为、核能、高铁、机电等高端出口商品时,则表示无法接受。然而,中国的崛起是无法回避的趋势。
这种趋势,表现在出口领域就是中国制造今年开始超越德国制造。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今年9月份中国出口同步增长28.1%,8月份则同步增长25.6%,连续实现如此高速的增长引发了德国智库和主流媒体的吃惊。这令德国人惊讶的背景,聚焦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机械出口(代表着高端商品供应)按德国统计口径达到了亿欧元,抢占了全球15.8%的市场份额;而德国机械出口为亿欧元,市场份额为15.5%。即德国首次失去机械制造上的霸主地位,中国在今年成为了全球机械出口冠军。
二是德国经济界和官方智库一直引以为豪的汽车发动机品质与技术正在被中国同行破防。就在今年10月的中国国庆长假期间,奔驰正式宣布要在四年内(还对标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停止对燃油技术的研发,并且要投入亿欧元全力研发新能源。德国官方智库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汽车业正在跳过内燃机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电动机时代而“粉碎了德国在燃油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对方观察的案例是:曾经被低估的新手比亚迪,其市值已经超过了奔驰的宝马,这就是中国新能源车弯道超车的最真实写照。
在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国别出口市场比较方面,英国是个典型的案例。各国贸易协会都清楚,德国制造从来就有英国市场的第一占有率,连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都比拼不了。而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英国目前排名占前五位的进口国分别为中国、德国、美国、荷兰和比利时。其中,中国的进口份额占比为16%,德国为12.9%;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商品就打破了德国自年以来长期把持的英国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格局。以往中国对英出口商品集中在纺织行业、食品和特色产品如茶叶、手工艺品等,如今中国是向英国出口电子设备的主要国家,中国也是英国进口各类化工产品的主要来源国;并涉及零部件供应链的完整性。今年上半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达亿英镑,同比增长40%。
值得指出的是:英国智库对于中国制造超越德国制造的变换,还显得很不适应,还习惯于挑刺中国商品背后的环境保护、劳动用工等非经济因素。劳动用工方面,中国政府早已多次表明立场和提供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如中国新疆区域的棉花种植、收割和加工,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了。而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政府的承诺也远远走在了所谓发达国家前列,并体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担当。世界银行的专项报告相对公正:中国每位公民的碳排放量为6.4公吨,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为全球消费者制造商品,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仍低于西方大部分地区”。
笔者要强调的是:欧美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英国是80年、欧盟是71年、美国是43年、日本是37年;而中国给自己定的目标是30年。换言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来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这足以体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