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冠疫情暴发之初,中国经济遭受严重冲击,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国内消费出现反弹性增加,经济复苏步伐强劲,第二季度GDP由负转正,第三、第四季度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在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额均有波动,但货物贸易总体震荡幅度不高,基本保持企稳回升态势。中国成为疫情期间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并未改变,经济形势依旧保持稳中向好。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伴随制度性开放的新起点,中国将发挥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全球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枢纽和主渠道作用。
一、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全球经济可能进入“短萧条”
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中国疫情虽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短期来看,世界范围的疫情防控依旧充满不确定性。新冠疫情与历次突发性危机所引致的经济运行减缓有本质性差别,疫情暴发期间,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限制个体的经济活动,导致市场需求下降。根据联合国2021年1月发布的《202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最低水平,远超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下跌幅度,未来全球经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冠疫情的发展趋势。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指出2021年世界经济有望进入“弱复苏”状态,但是疫情突发扩散、金融风险抬头、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仍是经济复苏道路的“拦路虎”,全球经济依旧存在极大的下行压力。
(二)主要经济体增长发生分化,经济复苏速度明显不同
新冠疫情引起全球经济休克,众多国家“各扫门前雪”。由于经济发展属性不同,疫情暴发后,主要经济体的修复速度也会有所差异。美国疫情防控尚未进入“平台期”,美方趁机企图与中国进行全面脱钩,强制美资企业回流,依靠美元复苏国内市场。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以抗击疫情、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为重点,中美关系将迎来短暂的“喘息期”,引领全球抗疫将是未来中美合作的重要领域,中美贸易摩擦可能暂时缓和,但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限制会愈发激烈。
疫情期间,欧洲成为经济下滑的重灾区,由于财政失衡、区域发展分化等结构性矛盾,未来欧洲经济极易深陷谷底,出现“L型走势”,陷入衰退。与欧美发达国家“集体休克”不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率先复苏,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组。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4%,其中,防疫物资出口有力支持全球抗疫,为世界各国经济复苏增强了信心。
(三)经济体“脱钩”趋势加快,区域链变得更为重要
全球已形成以中国、德国、美国为中心的亚洲、欧洲、北美三大区域价值链,全球产业链网络呈现“三足鼎立”态势,全球化向区域化转变,不同区域逐渐形成各自价值链“闭环”。此次新冠疫情冲击使各国意识到全球产业链局部领域的中断或崩溃会快速波及整个生产体系,导致全球分工失灵,这种突发性、系统性风险冲击正是源于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联系。产业链安全与产业链配置效率难以兼顾。因此,未来更多的经济体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将会考虑风险最小化,追求生产体系的安全保障。从中长期来看,各国会致力于建立稳健的国内生产体系、倒逼重构新的产业链、参与推动区域分工。以亚洲价值链为例,在全球抗疫过程中,考虑地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中、日、韩三国从最初的防疫物资互援到疫苗开发信息共享,围绕疫情互动合作的节奏不断加快。
(四)催育新的经济发展需求,数字贸易、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
新冠疫情暴发后,各国的数字贸易与电子商务、线上教育、网络娱乐等活动在维持基本生产、消费与贸易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疫情防控导致的全球隔离促使数字经济产业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数字化产品、数字化传输、数字化平台可以更加有效、便捷地解决贸易在时间与空间的分离问题,通过跨境交付方式增强了可数字化贸易抵御突发性冲击的能力。伴随线上医疗、网络平台、大数据等业务队伍的发展壮大,疫情冲击成为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兴技术产业化的催化剂。
二、疫情影响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中国对外贸易回稳向好,中美、中欧基本盘下滑后迅速反弹回升
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额短暂下降后逐步回升,全年贸易规模同比上升1%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后,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数额开始出现负增长,2020年第一季度美国从中国进口同比下降23%但是对墨西哥、加拿大两国的进口份额则呈现出上升态势,美国的进口市场呈现出从中国转移到墨西哥、加拿大等国的趋势。但是,疫情暴发后,居家隔离措施导致美国对华家具用品、电子产品等商品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而且随着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回升,中国在2020年再次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拜登上台后,中美合作趋势加强,中美贸易关系迎来回暖。欧盟变成新冠肺炎的重灾区后,中欧贸易额初期也呈现大幅下滑态势,2020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0%,随着疫情逐渐缓和,双边贸易开始大幅反弹,2020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并连续五年稳居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
未来在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生效、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背景下,中欧全方位合作将不断深化。但是,由于欧美地区疫情依旧不断反复,因此中美、中欧贸易仍面临较多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与欧美地区不同的是,东盟地区疫情相对缓和。202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同比增长6%东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国,而且伴随中国—东盟自贸区红利的持续释放及RCEP的落地生效,中国与东盟将会迎来合作发展新高地。
(二)“一带一路”贸易成为新的增长极
新冠疫情影响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额不降反增。考虑地域、文化、邦交关系等因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无疑是中国未来重点合作的战略对象。2015年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贸易规模呈增长趋势,近两年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近30%,中国企业与各国的投资合作也在稳步推进。后疫情时代,东亚、东盟、中亚等作为“一带一路”共建的重要伙伴,与中国在农业、基建、电子商务、数字经济、半导体等领域潜在合作空间巨大。
为加快经济复苏,部分国家已经出台激励政策以引入中资。未来,在RCEP的加持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跨境合作区、跨境电商生态圈建设等数字化项目将持续推进,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基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原则,中国凭借齐全独有的产业体系及巨大的市场需求,将继续深化与东亚、东盟、中亚等地区的经贸合作,构建更有弹性、更为稳健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
(三)新业态贸易加速增长
疫情暴发期间,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在中国宏观经济与对外贸易中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疫情初期,大量企业面临现金流趋紧、供应链中断、市场需求普遍下滑等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20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分别同比下降1%和11%在线下交易受到冲击的同时,部分行业的线上业务迅速发展。在疫情防控期,大部分餐饮业实体店都在努力扩大线上业务,博物馆、影剧院等娱乐业务的下跌幅度达到90%。与此同时,全球网络用户飞速增长,线上影视剧、短视频的浏览量大幅度提升,线上教育模式瞬间崛起。众多企业通过数字化传输、数字化平台,实现跨境交付,高效便捷地对冲了实体行业遭受疫情的冲击。
结语
疫情之下,全球数字化发展迎来“黄金窗口期”,跨境电商引领外贸新业态。据海关统计,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全年进出口额1万亿元,同比增长31%成为稳外贸的中坚力量。随着中国外贸市场更加多元化,数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将实现超速发展。国内企业利用跨境电商、数字技术等在深耕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将不断扩大开拓新兴市场,依托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等先行先试,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突破边境贸易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