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基础信息时代的沟通艺术

《沟通基础》郝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书整合了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流沟通理念意识与策略方法,聚焦全球化信息社会中沟通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创新性,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和层层递进的方式介绍解析沟通理论与实践。基于人类沟通的核心本质与现代高科技辅助的工作生活方式,本书整体设计方面分为四个部分,包含:沟通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意识(第一部分)、主要类型及个人沟通能力的基石(第二部分)、时代发展下的重要沟通范式(第三部分)、人际交往中不同情境的沟通范畴与技巧应用(第四部分)。在有限的篇幅下,本书侧重沟通中的基础知识和实操技能,聚焦现代社会中人们沟通交往的核心意识与概念,围绕个人沟通技巧和人际沟通策略与方法展开,并就商务中的一些主要情境提供指导参考。

年于莫纳什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分别于年和年于悉尼大学获得社会科学硕士和哲学硕士学位,并于年完成悉尼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博士培养项目获得悉尼大学博士学位。郝洁博士为本科生、研究生、MBA和高级商务管理者讲授“商务沟通”“管理沟通”以及“沟通与谈判”课程。她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人才职业发展,大学生创业,海归创业就业,女性职业成长及家族企业传承。郝洁博士分别是美国管理学年会(AOM),国际商务学会(AIB),中欧案例中心会员和审稿人。

人生的开敞

文/谢维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郝洁老师的专著《沟通基础》就要面世了。这是一本经过多年打磨,并且反复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的课堂上受到一帮挑剔且苛刻的大学生们横挑鼻子竖挑眼后,得到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的大学教材,是一本在全球化的时代,融汇中西文化元素,深入浅出地介绍、分析和阐述沟通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它对沟通进行了新的分类,进而非常接地气地介绍了沟通的智慧和方法,对以往的沟通知识与理论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和新的拓展……我想进一步与大家分享的是,郝洁老师的这本著作,实际上是给人们在信息化生存中提供了不断开敞人生的途径与建议。

在信息化的21世纪,在中国社会经济不断走向世界的环境中,人们常常会以为,由于各种各样越来越先进和智能化的通信工具和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网络的发展,信息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沟通便利化的社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必要的联系,可以与越来越多的人进行交流,也可以超越物理现实的限制,在不同时空中与人们进行对话,可以说,各式各样的交流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无人不有。由此看来,仿佛人生的世界已经越来越开敞。然而,我却有另外一种感觉,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在某些人、某些时间和某些地方,真正的沟通好像是越来越少了,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是越来越难了,而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则几乎成为了天方夜谭。虽然大家都处在同一片蓝天下,尽管人们都共享着同一个网络,甚至彼此之间都拥有着非常熟悉的语言和编码,可是,那些表面的热乎中仿佛浸淫着某种内在的虚伪,灯红酒绿的觥筹交错之中好像渗透着某种功利的羁绊,而频繁交换的敬语与名片中似乎正在拉大着彼此的距离,以至于在手机通讯录那长长的单子里,越来越多的名字也早已被自己忘却;也许你不愿意相信,即使是同住在一栋楼的同一个单元,甚至是门当户对,可彼此却风马牛不相及,老死不相往来,简直就是形同陌路。在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但它确实是是一种现实。换句话说,科学把人与人的技术空间缩短了,可同时似乎却把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拉大了。表面上看去,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频繁,手机的铃声响个不停;可实际上彼此之间的信任却却越来越淡薄,以至于越来越不会沟通了,甚至是不能沟通了。“宅”已经不仅仅是对人们生存物理空间的一种描述,而且也正在成为对信息社会中某些人心灵空间的一种桎梏。

我认为,信息社会中人们在社会交往与联系中的这种表面现象,正是一种新的社会问题,是匿名化社会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信息技术的确具有这样一种二重性。一方面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不久的未来,随着5G技术的推广,以及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这种便利将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信息技术,却同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困惑与麻烦,它仿佛是给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设立了一面玻璃幕墙,深入彼此之间也能够看到对方,却也只能是隔墙相望;虽然能够借助技术的手段,细致入微地观察对方的面容和形态,却往往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谁也猜不透彼此之间的内心世界。人们或许可以通过互联网或物联网,随心所欲地管理自己的生活,采购日常的用品,甚至是衣食住行等,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管理自己的企业,实施各种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等,但人们更多是在与机器和键盘进行沟通,而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那种活生生地打交道所具有的鲜活感受与体验,哪怕一两次能够给人们带来发泄的现实机会,也被计算机和手机无情地剥夺了。我真的不敢说这是人们真正想过的生活,我甚至不敢认为,这种信息社会的发展真的是高质量的生存,这种活法真的是一种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吗?

非常有趣的一个例子是,现在有许多零售业都非常热衷于发展网络营销,为了能够给巨大的网络消费群体提供购物方便,他们给予了大量的投资,发展了自己的线上营销业务。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线下的营销实体店,而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因为,这些零售业的管理者们非常清楚,购物不仅仅是一种价格的约束,而且也是一种非常必要的生活体验。所谓的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线下营销,线上交易,讲究的正是这个道理。因为,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看,线下的实体店的营销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模式,更是一种沟通模式。它不仅是一个便宜的问题,也是一个交往的需求。君不见,有些人对于逛商场,淘商品,遛大街,往往是乐此不疲,甚至还津津乐道。我不懂营销的理论,但我猜想,这也许就是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对现实沟通的一种偏好,因为这是一种人生的需要。

郝洁老师的专著《沟通基础》正是抓住了现代信息社会中沟通的这种悖论和二重性,以信息社会的沟通实际为基础,从敞开人生的社会性需求出发,对信息社会及其商务活动中的沟通现象,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刻,以及非常有创造性的描述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和特点,还在于它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沟通活动的分析和描述,以及对沟通中各种不同的特征与要求的深入探讨,非常生动和具体地揭示了沟通本身所包含的开敞人生的意义。因为,沟通并不仅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话语与行为的交流,它更根本的意义则是开敞了人们的生存空间。这种人生的开敞至少包含了三层涵义:

首先,这种沟通开敞了人生的物理空间。其实,人生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你的金钱与地位,也并非你有多大的权力,而更多的在于你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在于你能否充分享受世界之大给你带来的不同体验。而这种生存空间与体验的内涵却在于你的沟通。因为,正是在沟通中,你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镜子”,由此,你不仅看到了他人,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他人的眼神和反映中看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短板,以及更多的发展机会,进而学会了更好地做自己,更好地做自己的事业,更好地靓化自己的生命。

其次,这种沟通也开敞了人生的思维空间。其实,信息化社会为人们提供的并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和渠道,也并非是一种娱乐化的手段和载体,而更多的是一个宽阔无垠的思维空间或者是虚拟空间。这种虚拟空间中的生存方式是建立在思维上的,是一种心灵的飞扬与思想的驰骋。当然,它并非单纯是一种个体的想象,也不是独自的沉思,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神交与精神的碰撞。因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交往与碰撞中,人们可以互相激发出生命的热情,可以扩展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正是在这种虚拟空间中人们的精神沟通里,你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世界,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价值,发现那些真正的朋友与合作的伙伴,同时,在这种精神的融汇中,形成更崇高的生命追求。

然而我更想说的是,这种沟通实际上更是在舒展人们的灵魂。由于世态的炎凉与人生的沧桑,人们的灵魂已经布满了一层层叠挤在一起的皱纹,它们甚至有可能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束缚思维的想象力,扭曲人生的形象,变形人们的动作,蒙蔽人生的目标。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尤其需要不断的舒展自己的灵魂。而沟通正是这样一种灵魂的舒展。因为,正是在这种沟通中,人们的灵魂具有了对话的活力,形成了一种砥砺的机遇,以及开敞的窗户。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在渴望和呼唤着这种灵魂的舒展。这是人的本性,是人生命的痒处。

虽然我无心去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也没有权利去要求作者给我解读她自己的精神境界,但我可以感觉到的是,我与作者在沟通问题的理解与领会上是一致的。因为我相信,作者本身的丰富经历,许多次交往中她给我留下的印象,以及她开朗的性格特征等,都会使她对沟通有了一种非常深刻和独特的感悟。我希望各位读者不仅能够用你的眼睛去读这本书,用你的行动去实践这本书的建议,而且用你的心灵去体会沟通的意义,不断在沟通中舒展你那已经揉皱的灵魂。我想,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体会郝洁老师这本书的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