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新一轮科技改革的主导技术,人工智能将革新技术范式与生产方式,形成数据资源等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并改变各生产要素在经济中的回报份额,使得各国的比较优势发生转变,进而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变革性影响。随着人工智能相关经济理论模型的发展与数据库的完善,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率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日渐丰富,几乎全部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提高生产率的观点。利用年至年所美国企业数据,发现计算机化在短期内提升了生产率,并在长期产生更大的正向效应。利用所大型上市公司的商业实践与信息技术投资调查数据,发现由数据驱动决策的公司的生产率更高。
(一)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
1.提高企业生产率将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从工业机器人领域研究自动化技术的经济效应,使用了年至年17个国家的IFR行业面板数据,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提高了0.36%,与年至年蒸汽技术提高英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0.35%相当。运用9个国家的行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具体而言,机器人密集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将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5%以上。企业生产率与国际贸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Melitz为代表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阐释了企业生产率对出口的影响,指出由于企业出口存在开拓市场的固定成本,仅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进入国际市场以扩大市场规模。因此,企业按照其生产率进行出口决策,即“出口的自我选择效应”。较多实证研究表明,生产率的提高将扩大一国出口规模。在企业生产率对进口的影响方面,在Melitz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进口固定成本与企业中间品进口决策,发现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进口固定成本,优化企业中间品投入组合,从而降低可变成本或提升产品质量。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将有效扩大国际贸易规模。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促进企业的进出口,促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和竞争全球价值链,推动国际贸易发展。另一方面,自由贸易使资源由低生产率企业、低收益产品向高生产率企业、高收益产品重新配置,进出口产品种类的增多将提高市场竞争程度,在企业的“干中学”效应下,国际贸易可能反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率,形成良性循环。
2.降低企业出口固定成本将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Melitz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暗含了出口固定成本同质性的假设条件,但出口固定成本同样是影响企业出口决策的重要因素,低生产率的企业在面临较低出口固定成本时可以进入国际市场,而高生产率企业若面临过高出口固定成本则无法出口。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将从多个方面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出口固定成本,促进更多的企业选择出口,从而扩大国际贸易规模。
第一,利用智能数据分析技术,从历史客户数据中挖掘成交客户的特征,识别出成交潜力较大的客户,并通过智能建站、智能编辑内容、智能翻译等技术对不同国家的客户推送个性化信息,实现自动化营销,有利于提升营销的效率和精准度,降低企业的出口营销成本。第二,应用物流大数据、机器学习、地图优化引擎等技术,智能制定科学的配送方案,降低物流运输空载率,减少或避免迂回运输和物流资源浪费,将有效降低企业的出口物流成本。第三,利用搬运机器人、分拣机器人、计算机视觉识别监管等智能应用实现自动化仓储,提高仓库作业效率,并通过大数据预测产品需求量,避免库存积压或备货不足,有助于节约企业的出口仓储成本。
(二)对国际生产分工格局的影响
与前三次工业改革不同,第四次工业改革中,机器与人类不再割裂,出现企业采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劳动力的现象。使用美国国家职业数据库,根据工作对自动化的敏感程度将种职业进行分类,运用概率分类模型估计在未来20年里,47%的美国工人岗位将被自动化所取代。使用类似的方法,估计日本的这一结果为55%。然而,企业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不一定会选择自动化生产,并且其他非自动化的经济部门可能扩张以吸收从自动化任务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因此,以上研究并未考虑自动化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率和工资)的均衡影响。
在考虑了以上问题后,结合IFR数据和EUKLEMS数据库分析了年至年间工业机器人使用率的提升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影响。结果显示,每在一千名工人中增加1个机器人投入量,仍会导致就业率下降0.18%~0.34%,工资下降0.25%~0.5%。因此,可以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将通过降低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劳动密集型、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造成潜在的严重威胁,使国际分工格局发生变化。
1.促使制造业重心转移至东南亚地区
机器没有闲暇和收入需求,其单位生产成本普遍比人类劳动力低,因而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将减弱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我国的人口红利正逐年减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对此,我国紧跟新科技改革的热潮,不断地将劳动力要素成本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然而,从短期看,这将使得东南亚国家获得相对以往更大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促使全球制造业的重心向东南亚地区转移。
例如,越南连续多年保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两位数的增速,已成为继中国、印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纺织服装出口国。因此,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革新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处将面临更大的企业竞争压力,例如,其纺织服装出口量可能下降。但是,这些国家的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新科技产品的出口量趋向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心转移的负面影响。
2.推动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
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将愈加充分发挥其在先进制造业中的人才、技术和资本优势,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高效的智能化生产缓解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高的劣势,停止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移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实现制造业与价值链回流,强化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主导地位。这将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拉动型增长模式,减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对尚未处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国家造成更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其丧失实施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机会,这将进一步降低南北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
3.促进服务贸易比重提升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发达国家在迈入后工业化时期后,产业结构重心通常会转向服务业,而人工智能技术会加速这一产业转型过程。首先,在传统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等全球化指标增速放缓之际,跨境数据流动的增速几乎达到过去十年的50倍。WTO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库普曼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称,“未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更多的货物会变成数据传输”。数字技术驱动提升了服务业的可贸易化程度,推进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在国际分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服务型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推动了加工制造业从全球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攀升,使“微笑曲线”扁平化。其次,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推动着贸易形式的变革和创新,不断产生新的服务贸易行业,增加相关服务出口,促进贸易增长。
例如,近十年区块链服务产业迅速发展,经历了数字货币阶段、智能合约阶段和扩展应用阶段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促进跨境交易数字化、自动化和便利化,推动了服务贸易发展。再次,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机器人造成的就业率下降的影响在制造业蓝领工人中尤为显著,失业的蓝领工人不得不转向服务业等其他部门。同时,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技术强调对工人进行特殊技能培训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服务部门在生产与贸易中的份额。利用年至年IFR数据研究机器人对就业的影响,发现机器人的使用虽然减少了德国的制造业就业岗位,但是却增加了德国服务业的就业。
(三)对国际贸易交易模式的影响
1.国际贸易交易模式平台化
第一,运用数字技术搭建的在线交易平台使商品交易能够绕开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中介销售机构,直接进入最终交付阶段。这将缩短供应链下游的距离,有效降低企业的贸易交易成本。第二,线上平台贸易模式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中的信息获取成本和沟通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有助于企业拓宽国际贸易市场。第三,线上平台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进行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了贸易效率。一方面,物联网提高了全球货物运输效率,智能传感器减少了货物运输中的丢失和损害,同时智能货物跟踪系统帮助货运公司优化运输路线,提高集装箱利用率,整体上降低了全球贸易成本。另一方面,物联网简化了繁杂的传统结算流程,通过将货物信息与互联网实时对接,跨境交易双方能够实时监控货物交易全过程,有效缩短国际贸易交易所需时间,提供更加有利的贸易机会。
2.国际贸易交易模式小宗化
第一,智能客服机器人、推荐引擎、智能分拣等人工智能技术愈来愈广泛应用于跨境电商,将极大地推动小包裹和低值商品交易数量的增长,促进大批量贸易向小规模、高频次贸易转变。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中小企业可以更精准地掌握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由此建立差异化优势,开发更多的更微小的利基市场,获得更多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第三,发达国家的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用分布式能源和碳纤维等新材料生产,实现设计与制造相结合,减少产品加工工序,直接缩短了供应链上游距离。这将提高贸易货物的本地化、定制化程度,满足当地消费群体需求,促使“集中式”供应链向“分散式”供应链转变,有利于避免传统批量生产方式带来的库存积压与周转缓慢等问题。
结语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国际贸易交易模式将由传统线下贸易模式向线上平台贸易模式转变,使国际贸易过程更为便捷,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和进入门槛,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机会。国际贸易交易模式也将由传统大宗贸易模式向小宗化、分散化贸易模式转变,同样有助于中小企业甚至个人走出本土市场,向全世界销售产品或服务,为国际贸易带来新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