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出,“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必须把握的一点,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下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协同合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人才。而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创新型人才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改革的共同趋势。
赵德全教授分析了成为创新型国际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素养。在师生的互动环节,在场的老师以及学生提出了自己对于国际化学习的困惑与疑问,专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专业详尽解答。师生受到启发,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新的认知,各位同学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需要掌握的各项能力有了更全面的评判标准。接下来,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夏甘霖博士作了题为“新文科视野下国际人才的培养”的报告。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夏甘霖博士作了题为《新文科视野下国际人才的培养》的报告。她认为,新文科建设是要服务国家,应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表达能力;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与人们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有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为培养适应这一思维的人才,课程应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学生们也应该构建计算科学、神经科学、数据科学与语言科学的文理交叉,开拓自己对各项技能的融合能力。
两位教授演讲过后,上海立达学院校长助理祁焱华代表学校聘请两位专家为基础与外语学院特聘教授并颁发聘书。
下午,分论坛活动在智慧教室展开,基础与外语学院教学副院长程七品主持论坛。
教师们热情高涨,纷纷提问,与专家们交流在教学及科研中遇到的疑问与困难。专家们一一给予了回答。
在讨论过程中,赵德全教授以语言研究为例,指出补充第二外语资源的重要性,强调多语言环境对英语学习的潜在影响。同时,赵德全教授对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这一问题,由“国才考试”出发,从专业设置,教学方式,课程安排等多角度给予了针对性建议,并与国际班负责人对国际课程衔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夏甘霖博士以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为例,强调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对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教学联动的新要求,指出引入竞争机制的重要性,并对语料库在教学中的合理使用给予了针对性建议。
上海立达学院国际交流中心负责人王宁就我校国际化办学定位及策略进行交流,基础外语学院学工副院长聂芳以“多措并举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为题,结合学生案例从“国际班学生管理”、“外语特色活动打造”、“注重朋辈引领”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了工作经验,得到专家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国际班雅思课教师杨可心分享了教学经验,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同时结合考试要求,有助于全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能力提升。
基础与外语学院院长史跃勋就院校联动与两位教授进行了多方面探讨,表示后续应与兄弟院校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基础与外语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汲取宝贵经验,融通各项资源。
论坛最后,校长助理祁焱华对基础与外语学院的整体发展给予了宏观性指导,他强调要加强院校合作,在教学中要对标人才培养国标体系,强调提高教师质量在营造国际化氛围中的重要性。希望基础与外语学院在今后学校“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次日,与会专家赵德全教授与我校师生代表前往上海历年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考古遗址——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