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吕迎春,全国优秀教师,《高校招生》特聘专家,专注高考20年)
“中考、高考不改革,谁减负谁吃亏”。
“双减”政策实施一个多月了,在举国上下一片欢呼声中,另一种声音也逐渐在耳边响起。
因为,现在开始享受“减负”的孩子,将来总要面对中考和高考。
9月28日,在“新聚合”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岑建君建议:
落实“双减”政策,一方面需要校内教育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要做好考试改革,如将外语由高考必考科目,改为选考科目。
岑建君何许人?
重量级的专家人物。
看一下他的身份:教育部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
岑建君说:很多发达国家将外语作为选考科目,而不是必考,比如日本、英国、美国。
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外语教学的目标很明确。
要么偏重日常交往,重视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培养;
要么以收集数据信息为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要么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听说读写全面强调。
我们今天的高考,把所有学生当国际化人才来培养,要求听说读写样样会,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佳。
严格说来,岑建君的这个建议,并不是什么新闻,几乎每年“两会”期间,我们都可以听到类似的声音。
比如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就曾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
许进指出,英语只对不到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
现在,翻译机可以提供包括英语在内多种语言的、衣食住行等领域的、不低于大学英语6级水平的口语翻译服务,技术十分成熟。
智慧手机为大家提供的翻译软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于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的英语《教学目标》。
在人工智能时代,翻译职业位居即将被淘汰职业的前10名。
有关英语科目的地位问题,中考改革已经有所体现。
今年2月,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方案中提到,参考了北京、上海、吉林山西等十九个省市的考试科目分值,将外语满分由分改为分。
数学、语文作为主科,分值不变还是分。
英语则由原来的主科总分分减为分,地位有所削弱,并且是有75分笔试加25分的听力口语测试构成,更重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这个方案一公布,一些英语偏科的孩子和家长直呼:幸福来得太突然!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英语科目在高校里的现状。
四十年前,京城的高校里曾流传一个笑话,说一块砖头抛上去,掉下来时砸中的十个人有九个人是诗人,现在完全可以把诗人改成读英语的人了。
因为,目前全国所有的本科院校几乎都有外语学院或英语系。
英语专业是本科高校建设的标配,英语科目是所有本科专业必修课的标配。
每年高考招生,英语专业及其他外语专业招收本科学生的人数始终是高高在上,令其他专业难望其项背。
英语不仅是文科考生追逐的热门专业,一些理科考生也对它热情有加。
上海某综合性大学实行大二转专业申请制度,令校方措手不及的是,每年一开学,许多理工学院的学生居然要求调换到外语学院,无奈之下,只好对申请者进行笔试和口试来定高低,而申请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只需要根据大一时的各科成绩排名即可定夺。
英语,这个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成了世界上各类语言中的“巨无霸”。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给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就业率在各高校一直名列前茅。学生工作后的薪酬水平也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高出一大截。
同时,他们考研也比其他院校容易得多,跨专业跨院校都比较方便。
为什么?明摆着的事嘛,每年考研中榜者,都是沾了英语水平高的光,否则的话,你专业课成绩再好也是“一票否定”。
然而,英语是求职的必要条件,却非充分条件。
随着英语教育逐渐普及,人们学英语的意识不断提高,很多企业家或管理者已掌握了英语这个技能,不再需要专门的英语人才来帮助他,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
“只要外语好,工作不用愁”的局面已成明日黄花。
目前多数用人单位都钟情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如精通语言国政治、经济、文化,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像国际贸易、旅游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机械英语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是外语与商贸类、理工类专业相结合打造的人才,不仅懂外语,而且专业知识也比较过硬。
“我们公司想要的不是能和老外‘谈天说地’的人,而是能用英语与他们谈生意、签合同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招聘单位如是说。
当然,如果你对工作不挑不拣的话,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恐怕永远也不会失业。
起码,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对英语师资的需求,在几十年内也难以满足需求。
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和感想?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