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最不怕的就是拒绝,因为每一次的拒绝都促使他在完善自己上前进一大步。
李书福又一次让国人瞪大了眼睛。
这一次他让吉利控股成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最大单一股东,花费90亿美元。
这并不只是大跌眼睛的惟一缘由。更重要的是,它是在中国严控国内资本外流并导致万达这样的巨富不得不壮士断腕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而且,它的钱其实并非来自国内,而是通过海外投资公司在国际市场进行的融资而来。
如果说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时动用的资本是以内资为主(包括几个省市的国资+国际投行)的话,那么,这次吉利“逆风”而动则更多是海外资金。也就是说,是“以夷制夷”,以外资并购世界强公司。
还有最让人吃惊的行为,这可能创造了国内并购案例中的“第一”:此次吉利实施的并非协议并购,而是通过持股平台的不同主体方分别在二线市场直接购买然后合并出来的近10%比例,即在希望对方发行新股成为对方股东被拒绝的情况下开展的收购行为。这样的并购一方面似乎没有风险——因为戴姆勒的赢利状况良好,光分红的钱就可能超过银行利率,但另一方面此举风险巨大,因为显然吉利并不满足成为一个财务投资者(那样资本效率极低),而是对戴姆勒和吉利集团的整合寄予较大期望。
吉利是不是疯了?与8年前收购沃尔沃时的普遍怀疑相比,人们对今天吉利的行动普遍感到自豪。的确,年的吉利只有不足亿的销售规模,但敢花18亿美元通过一次蛇吞象式的并购一举进入世界强的行列,而且经过七年的运作,年沃尔沃全球销量突破57万辆,利润亿元人民币,彻底扭转了福特治下连年亏损的局面。吉利证明了自己海外并购模式的巨大成功。
现在的吉利已经今非昔比,整个吉利控股集团年销售额已达多亿元,净利润也达百亿(不算沃尔沃的上百亿)。其中吉利汽车已然成长为自主品牌的第一名,年增长率高达63%,进入百万汽车生产俱乐部行列。显然今天的吉利财大气粗,富有海外并购经验。未来真正考验的是李书福的沟通,在明知对方拒绝、甚至放出风排斥其进入监事会的情况下,能否坚定地落实与戴姆勒公司的合作战略。从与沃尔沃集团的合作过程看,李书福过去面对的挫折和考验远比这要巨大得多,但他都靠着“Lovingyou”的理念奇迹般地跨过了。
在国内千亿级企业阵营中,TCL率先发起的两起海外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整合失败,令其几乎命悬一线;联想并购IBMPC业务虽然提振士气,但业务波澜不惊;华为的几次美国并购接连遭遇挫折,美的近年来的并购则可圈可点,但吉利的并购最为经典也最为成功。不仅证明并购是企业业绩快速上升甚至是指数级上升的增长方式,而且并购可以成为规模企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一种战略。
当然,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