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对梁建英来说,火车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一个词汇。非常快乐,非常自由。多年后向《人物》回忆坐火车的童年经历,梁建英用了两个非常。从那时起,她就觉得火车是一种神奇的交通工具,坐上它,就能到达你心里想去的地方。
文
赖祐萱
编辑
沈时
摄影
刘星雨
第二个家
海越来越远,城市也看不见了。楼房变得低矮稀疏,数十辆重型卡车扬着尘土过去,沿街招牌上的名词从鲅鱼、戳子肉、青岛锅贴,变成了钢铁、建材、船舶涂料。棘洪滩位于青岛边缘,紧挨胶州与即墨,拥有成群的重工业园区。
其中,占地多亩的中车四方是中国最重要的高铁列车研发和制造基地之一,中国近一半的高铁列车从这里驶出。中国首列时速公里高铁列车、首列时速公里高铁列车、首列时速公里高铁列车、首列复兴号高铁列车和首列城际动车组均诞生于此。每天天黑后,待试跑的列车在厂区外的大环线轨道等候,忙碌的时候,轰隆轰隆能跑上一夜。
这是49岁的梁建英工作了26年的地方,是她的第二个家。
梁建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高铁列车技术专家。她是中国高铁装备业唯一的女性总工程师,和谐号CRHA高铁列车、复兴号CRAF高铁列车均由她主持设计。
6月22日,清晨6点多,我们从北京南站出发,乘坐梁建英主持设计的时速公里的复兴号CRAF高铁列车,经3小时6分钟抵达青岛,在中车四方的高铁列车模型室见到了她。面前的梁建英留着齐耳短发,参差一些白发。平时穿的都是工服,这一天为了配合《人物》7月刊的封面拍摄,她特地换上了带着系带、木耳边设计的白色衬衫和一双黑色高跟鞋。屋子中央的桌子以及三面环绕的陈列架摆着上百个列车模型,都是20年间她与中车四方团队研发制造的产品。从地铁、城铁到和谐号、复兴号、高速磁悬浮列车,这些产品覆盖了中国几乎所有的铁道线路,见证过无数次地球上最庞大的、最密集的人口流动。
20多年过去了,于延尊还记得梁建英刚毕业入厂时,和电气组的同事就技术问题争吵的场景。她有话直说,也不轻易退让,经常和同事争得面红耳赤。这小姑娘不一般。初见她,这位电气组的老大哥就知道,梁建英的脾性与旁人不同。年,23岁的梁建英从上海铁道学院毕业,来到青岛,想要闯出一番天地。二十出头的年纪,毫不怯懦,泼辣直爽,能说,能干,也能吵。
于延尊发现,这个新来的小姑娘很多思路都很独到。梁建英自己解释,这种独到可能来自女性的第六感。她觉得,女性的细腻、韧性和包容在工作中帮助了她。在高铁装备行业,女性是少数。但梁建英说,从她进入中车四方那天起,她就没有觉得自己比哪个男性弱。当然,她也不会觉得自己非要比哪个男性强。性别从来没有阻碍过她。
怀孕7个月,医院产检,与别的准妈妈不同,她咨询医生的不是身体问题,而是医生,我到底还能不能出差了?医生很惊讶,问她去哪儿,她说不远不远。其实,后来她挺着大肚子,兴冲冲地跟着团队去了日本,开展技术谈判。
她身上的这种劲儿一直都在。每一位刚入厂的大学生都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些基础工作琐碎、单调,但梁建英感到快乐。第一年,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一笔一笔将旧图纸上的手绘本描进电脑,存档归案。剩下的时间就是看各式各样的、几百页厚的列车产品说明书。
新入厂的年轻人都有师父领着,师父像传授家传秘籍般教导他们。那时,像梁建英这样的大学生和办公室那几台描图的电脑一样珍贵,师父们倾尽全力照拂他们。最初的10年,梁建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她像交一个新朋友那样去认识每一辆车的样貌、性格和脾气。她学的是电气工程,但车的每一处都要熟悉:车体、设备、排水、电器、车内、转向架……一个部件、一个设备、一个系统地学,直到掌握整辆列车的奥秘。
甚至有半年,梁建英真的只是学习,每天的活儿就是上公司安排的英语培训课。梁建英觉得,这儿真是一个特别的地方。
她是林区的孩子,在东北森林繁茂的小镇长大。林业局原本是当地人的理想去处,但上世纪90年代,林区逐渐衰败,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轨道交通行业却在此时释放出希望的信号,报志愿时,高中老师向她推荐了上海铁道学院(现已并入同济大学),老师说,轨道交通是很好的,未来会很稳定。专业是她自己选的。她记起有一则关于铁路电气化改造的新闻,看到的时候她就很兴奋,电气化铁路将会是中国未来的方向,她想。于是,第一志愿填了电气工程。
梁建英对火车并不陌生,她的父亲就是一名铁路工人,在镇上的小站负责列车调度。她对父亲的工作不好奇,在她的世界里,有趣的是那一列列长长的、黑乎乎的东西,怎么可以拉那么多东西,跑得那么快?
她的家住在离火车站直线距离两三百米的地方,因此每天夜晚她都要伴着火车的轰鸣声入眠。每当列车呼啸而过,她睡的炕会发出强烈的震动。从小镇去县城,交通工具也是火车。那时候火车开得慢,一个小时左右才能跑三四十公里的路。梁建英最喜欢坐货运列车,没有乘客,尾节车厢属于列车长和像她一样的铁道子弟们。冬日车厢靠烧炭取暖,孩子们搬着小板凳,围着火炉听大人们说笑侃大山,晃晃悠悠就到了目的地。
对梁建英来说,火车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一个词汇。非常快乐,非常自由。多年后向《人物》回忆坐火车的童年经历,梁建英用了两个非常。从那时起,她就觉得火车是一种神奇的交通工具,坐上它,就能到达你心里想去的地方。
当时多兴奋啊
梁建英怀着勃勃雄心入行、像海绵一样吸收学习的最初10年,却是中车四方一段低迷的时期。年,中车四方建造了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但到了年代末期,却已经很长时间不复曾经的辉煌。对设计师们来说,经费很少,能延展的空间也相对小——车型是固定的,一辆绿皮火车颠来倒去地改,改个门,改个车头,修修补补,停停走走,好像一切都凝固了、停滞了。
转折点发生在4年。4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要求铁路网扩大规模,完善结构,提高质量,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同年4月,国务院发布《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提出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基本方针;7月,国家发改委与铁道部联合印发《时速公里动车组技术引进与国产化实施方案》。中国高铁列车在经历了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前期积累阶段后,从此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通俗点说,从这时起,设计师们不再关着门、憋着劲自个儿琢磨如何造车了。国家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且成熟的产品和技术。4年,中车四方引进时速公里高铁列车,开始进行高铁列车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设计师们看到引进的车辆后,内心都很受震动——原来车体还可以用铝合金做?还只有1.5毫米的厚度?
他们如饥似渴地要搞清楚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造车?为什么这么画图纸?中车四方首席研发师、线路试验专家于延尊回忆,一张图纸上电阻为什么用0.5,而不是别的参数这样的问题,他都可以追着外国设计师问很久。
当时多兴奋啊。田爱琴回忆,一切都立刻变得不同了。那段日子,单位所有人都跟打鸡血一样,两三天连轴转,成宿成宿不睡觉,都想把过去的日子追回来。
6年,中车四方开始自主研制时速公里高铁列车,梁建英担任项目主任设计师,这是她第一次真正地设计一列高铁列车,也是她忙碌生活的开端。三年多,她面对的是50多万个零部件、几万张设计图纸,以及,根本见不上她一面的女儿——她上班,女儿在睡觉;她下班,女儿也在睡觉。有一天,女儿打电话给她,妈妈,我想你陪我吃一顿饭。但她没有时间。梁建英说,引进外国列车和技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她那时开始想自己成为那个巨人。
电气系统被誉为高铁列车的神经与心脏,控制着列车的运行和方向。梁建英的工作从心脏开始,很早就过渡到了整体。中国高铁列车发展的每一步,从时速80公里冲公里,从公里冲公里,然后是公里、公里……梁建英始终在。从一名最普通的铁路电气系统设计员,到电气组组长、高铁列车设计师、主任设计师、总工程师……她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