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广州日报」
1月11日,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审议了《关于东莞市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年,东莞市预计实现收入.72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调入资金和上年结转结余等,东莞市财政总收入预计为.03亿元。收支相抵,年末结转结余12.31亿元。
财政预算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年,东莞市预计实现收入.72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调入资金和上年结转结余等,东莞市财政总收入预计为.03亿元。计划安排总支出.72亿元。收支相抵,年末结转结余12.31亿元。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滚存余额15亿元。
其中,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亿元,增长5%。加上上级补助收入84.67亿元、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7.32亿元、从政府性基金预算调入5亿元、其他调入资金10亿元、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40.09亿元、上年结转结余6.6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64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64亿元,收支相抵结余为0,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滚存余额为15亿元。
年,东莞市财政预算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
关键词:培育新动能
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培育经济发展强大新动能,把握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重大机遇,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全面提升全市创新能级。安排6.5亿元,保障散裂中子源稳定运行,支持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安排5亿元,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安排3.93亿元,围绕源头创新、平台载体、技术创新、企业培育和成果转化等主要创新节点,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安排1.07亿元,支持知识产权和质量提升战略。安排万元,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打造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安排5.2亿元,实施“促升规、稳在规”规上工业企业奖励,支持“3+1”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安排1.69亿元,打造“倍增计划”升级版。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支持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积极参与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安排3亿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安排2.38亿元,支持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办学与科研
。安排2.55亿元,全面支持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推动产业发展与高精尖人才培养深入融合。
大力发展外贸、消费新业态。常态化安排3亿元,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安排1.05亿元,支持物流和跨境电商新业态,增强东莞港、中欧班列、空港中心承接和辐射能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关键词:高品质都市
约70亿资金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东莞将充分发挥作为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优势,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建设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东莞将安排16.9亿元,支持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建设。安排17.7亿元,支持轨道交通2号线、穗深城际轨道、莞惠城际轨道运营。安排5.32亿元,提升铁路东莞站配套道路设施。安排2亿元,支持莞番高速桥头至沙田段建设。
在优化城市环境方面,安排4.4亿元,用于市直公共设施管理与维护,支持城市碧道建设,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安排23.11亿元,用于水生态建设一至五期、东引运河流域樟村断面和东江下游片区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等PPP项目付费。安排13.34亿元,支持全市污水处理。
在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方面,安排14.08亿元,支持“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城市管理创新。安排8.81亿元,支持平安东莞建设。安排1.5亿元,支持消防救援、安全生产、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等。
关键词:区域协调
安排37.55亿元减轻镇街支出压力
安排7亿元,作为十大连片产业单元土地收储整备的启动资金,收储一批近期可开发的连片产业用地,支持重大发展平台面向全球龙头企业“揭榜招商”。安排37.55亿元,加大对镇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减轻镇街在治安、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安排28.5亿元,实施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补助,补助力度向重点帮扶村(社区)和水乡地区倾斜。
在支持对口帮扶与协作方面,安排6.63亿元用于对口帮扶韶关、揭阳乡村振兴助镇扶村,全力支持对外帮扶。安排5亿元,支持贵州铜仁市东西部协作。安排2.57亿元,对口支援新疆、西藏。
关键词:民生福祉
支持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
在教育领域,提升教育优质均衡供给水平。安排12.27亿元,用于保障市属学校生均办学经费。市财政安排7.1元,连同镇街(园区)财政安排的4.9亿元,全市共安排12亿元,发放义务教育阶段积分制入学民办学位补贴。安排5.67亿元,支持公办学校扩容提质行动和学校改扩建。安排2.5亿元,支持11所
市属学校开办。安排1.04亿元,发放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安排1.03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加快健康东莞建设。安排6.58亿元,医院改革,医院校地共建,医院服务水平。市财政安排2.62医院,连同医保基金共安排3.77亿元,用于东莞国际健康驿站运营、核酸检测、防疫物资购置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支出;同时,财政和医保基金统筹预留资金应对可能出现的突然疫情,确保疫情防控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市财政安排万元,连同镇街(园区)财政安排的万元,全市共安排万元,为全市适龄女生提供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为妇女“两癌”筛查提供补助。
安排9.89亿元,补助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农(居)民医疗保险、在校学生医疗保险等缴费支出。安排1.16亿元,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元、元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元、元。安排1.13亿元,将高龄老人生活津贴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元。安排2.27亿元,深入开展“民生大莞家”专项活动。安排3.32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全力打造“品质文化之都”。安排万元,用于保障全市粮食安全。
年,东莞财政的钱花在哪儿了?
汇总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年东莞市当年征收收入.4亿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调入资金和上年结转结余等,东莞市财政总收入.89亿元,财政总支出.15亿元。收支相抵,年末结转结余30.74亿元。年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滚存余额55.0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亿元,增长10.75%,完成预算的.66%。
年市本级重点项目支出执行情况
1.加快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其中,投入14.89亿元支持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和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高新科技项目。
2.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其中最大笔为投入30亿元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
3.强化引领新的人才支撑,包括投入3亿元支持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投入3.31亿元加快推进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建设。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其中最大笔是投入29亿元支持国际商务区建设。
5.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投入26.32亿元,保障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基础设施建设。
6.全力支持污染防治。包括投入42.74亿元推动东莞市水生态工程、东引运河流域樟村断面综合治理、全市截污主干管网工程、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等治污项目开展等。
7.全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其中包括投入25亿元,实施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补助,补助力度向次发达村(社区)和水乡地区倾斜;投入3.66亿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和“特色精品村”的村(社区)实施奖补。
8.推动镇街、园区统筹发展,其中最大笔为投入36.37亿元,加大对镇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减轻镇街在治安、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支出压力。
9.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最大笔为投入30.79亿元,补助镇街(园区)教育经费。另外还包括投入18.68亿元开展市属公办学校扩容提质行动,加快推进学校新建和改扩建等。
10.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其中,市财政投入6.27亿元,连同镇街(园区)财政投入的13.73亿元以及医保基金安排的10.56亿元,全市合共投入30.56亿元,用于疫情防控物资购置、核酸检测费用补助、新冠疫苗接医院运转,支持建设国际健康驿站。
11.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其中包括投入6.09亿元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等。
12.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其中最大笔为投入12.3亿元,补助城乡一体社会养老保险、农(居)民医疗保险等缴费支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直建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