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五年新增10所高校为地方发展量身定制

补骨脂注射液副作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5479.html

近期,在宜宾“大学城”各高校,学生们陆续返校,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与生活。

各校着力人才资源就地转化,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宜宾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汇聚教学、科研的创新思维、创造活力,作为宜宾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集群的动力源泉,在产教融合发展的路子上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产教融合不断开启新篇章。

“双轮驱动”人才量身定制

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落地宜宾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地方产业发展贡献力量,积极推动研究生毕业论文项目同企业的结合、落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专业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研二学生孔馨悦说,自己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研二的时候将有一个为期半年的基地实践的活动,打算到四川苏格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后续的研究与学习。

▲大学城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研二学生刘东安目前所研究的领域是喷墨打印技术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可以去宜宾本土的新能源企业实习,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并通过实践来完善理论。”

今年,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迎来了首届毕业研究生,共79人。目前,园区研究生院同包括朵唯、西南联盛、领歌在内的企业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针对宜宾的产业发展现状,我们着重于学校服务宜宾的智能终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宜宾园区院长高椿明介绍:学校为新进的研究生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包括积极推动电子科技大学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以及软件工程、软件应用的落地,让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宜宾的产业发展更好地结合,同时让宜宾的产业发展能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助力,进一步促进宜宾市的“双城”经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的落实。

▲高校产研院。(陈忆摄)

产业发展“输血”功能不断完善

作为宜宾产教融合的一个着力点,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加大人才培育,确保学生学业有成,为企业所用,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人才贡献”。

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党委副书记张奎介绍,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按照“产教融合特色校区建设发展”和“支撑宜宾市建设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的总体思路,与朵唯、泽平、丝丽雅等企业合作,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确保成都工业学院持续稳定发展、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支持宜宾地方经济发展。

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物联网工程专业大二学生贾棋渊说,物联网工程专业和宜宾当地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这个暑假,他参加了暑期“三下乡”活动,参观了凯翼汽车、智轨产业园等地,深深感受到了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性,也让自己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规划。

“当初选择宜宾,也是因为宜宾智轨的发展。”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大二学生王柯芦说,自己的专业与宜宾的智轨产业发展比较契合,不仅能够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更能让自己把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与未来的人生事业规划相结合。

▲人才汇聚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陈忆摄)

特色专业优势助力宜宾“走出去”

刚刚获得“年宜宾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李远辉,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电子商务等课程的老师,一回到学校,他便立即投入到教学备课的工作当中。

“推行产教融合,我们与地方积极合作,打通融合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李远辉说,学校为宜宾“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独具特色的“外语+”服务,比如,开展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与eBay平台举办跨境电商合作教学等。

作为文科特色类院校,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新学期将积极推动校园二期工程的建设,继续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校区的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贡献智慧力量。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党工委书记龙成松介绍,今年学校总计划招生多人,新增了大数据和国际商务专业,增设这两个专业也是紧密结合宜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产教融合。

龙成松介绍,扎根宜宾办学,学校在坚持外语特色的前提下,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新的学年建立跨境电商实验实训中心、外语师资培训基地、大数据实验中心,着力培养更多“外语+教育培训”“外语+文化旅游”“外语+跨境电商”“外语+现代工信”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优秀涉外人才。

人才效应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

“一个地方要引进企业、要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而宜宾是直接引进高校,让企业觉得不缺人才,非常吸引创新创业力量。”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九届“海科会”全球青年学者论坛宜宾专场活动上,有企业家如此形容宜宾的发展比较优势。

据了解,近年来宜宾奋力推进大学城科创城“双城”建设,在宜办学高校由年的2所增加到12所,在校大学生人数突破8万人,入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14家,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和全国首批、西南唯一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有力推动了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同频共振、深度融合。

在这座城市,人才政策优势不断提升、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人才发展生态不断优化,为发展汇聚了强劲的智力与动力。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亿元、增长4.6%,总量居全省第三、增速居全省第一,成功跻身中国城市GDP百强,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走在全省前列。(陈忆胡洋夏旭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