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通用资料二新古典贸易理论

0.05.10距离3考研还有8天

小红书/知乎/抖音/b站:小方学姐

继续和大家一起复习国商重点知识点。今天介绍的是新古典贸易理论,先来看一下基本框架:

要素禀赋论(H-O定理)1、主要内容赫克歇尔和俄林从要素禀赋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模式。要素禀赋是指各国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该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了要素成本的差异,一种要素越丰裕,密集适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成本就越低。其结论是一国应当生产并出口使用该国丰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而进口使用该国稀缺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作用途径:要素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富裕程度?要素相对价格?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贸易发生、假设条件(1)**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此处可与古典贸易理论对比:**1模型,劳动力是唯一生产要素)()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劳动生产率相同(3)两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4)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和资本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家间则完全不能流动(5)国际贸易不受贸易障碍和运输成本的限制3、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在0实际50年代对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结果发现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然而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美国作为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几种解释:(1)劳动熟练说:里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要高,发达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多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少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人力资本说:H-O定理假设劳动是同质的,而人力资本说认为劳动力不同质。这取决于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及其他开支的投资。由于美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拥有更多熟练技术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产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同有形资本相加,那么美国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3)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H-O定理假设不同国家在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上使用相同的技术,而在现实情况下,一国可能通过改变该种商品的生产要素投入比例来降低成本,实现生产。比如成衣一般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通过使用机器生产,以资本取代劳动,那么此时成衣在该国就发生了生产要素资本密集度逆转,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4)自然资源:H-O理论简单地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类,但现实世界中其他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壤、矿藏、淡水等也会对产品生产产生影响。比如,美国严重依赖石油进口,但石油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美国大量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5)贸易保护政策:美国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以维持国内高工资。因此美国比较少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反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6)研究方法:利默尔提出里昂锡夫之谜事实上可能并不存在,是研究方法错误引起的。H-O理论得出的是进出口平衡时的结论,但现实中,贸易失衡是常见现象。H-O理论推论1、H-O-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会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国际贸易使不同国家间的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趋同。两点寓意:一是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以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二是说明了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S-S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因此,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即国际贸易虽然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3、R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贫困化增长在国际贸易中,如果转移至他国的那部分利益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本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这种情形就称为“贫困化增长”,或者“悲惨增长”,典型例证是荷兰病。荷兰病:0世纪70年代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从而造成荷兰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变得相对萎缩。其他国家也出现过类似的现象:英国与挪威从北海开采石油;澳大利亚开采铁矿。以上内容摘自国际商务通用笔记:国际商务专硕备考资料免费送!高分学长学姐笔记整理国际商务不负考研往期文章:

备考干货

国际商务通用资料专题(一)——古典贸易理论

国商时事热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