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管院,活跃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是所处领域内叱咤风云的“领军者”
他们善于倾听、亦师亦友
以校友导师的身份集结在校园里
成为向管院学子们
传授经验、答疑解惑的“引路人”
“分享、激励、引领”
校友导师计划自年启动
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15期
多位校友参与到这一计划中
近名在读学生从中受益
今天,我们走近几位校友导师
他们是多位校友导师的缩影
相信他们的分享
也会给更多的校友和同学带来启发
校友导师
楚卫卫
董述寅
贺君
李贤
王丹城
杨军
楚卫卫复旦MBA校友,中信证券上海红宝石路证券营业部总经理
董述寅复旦IMBA校友,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为管理总监
贺君复旦-港大IMBA校友,梦田服装(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副总裁
李贤复旦-港大IMBA校友,辉瑞制药走向市场模式转型高级总监
王丹城复旦-港大IMBA校友,上海壑雷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创始人
杨军复旦EMBA校友,小蜜蜂网(园林产业互联网)联合创始人、CEO
“帮助同学们实现‘想都不敢想’的梦想,让我感到特别骄傲。”令级复旦-港大IMBA校友李贤至今难忘的是被辅导的同学顺利毕业入职新工作时,向他表达的感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李贤说:“我不仅认识了更多的项目在读学子,也对自己所在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方向有了更多实战层面上的全新了解。”
为职场赋能、为求学助力,校友导师与同学们携手并进,更多的故事在发生——
1
结对故事
实践出真知,
让“看不透”的职场也能“摸得着”
校友导师:杨军
学生:徐澍慜
在级EMBA校友杨军用“亦师亦友”来形容自己理想中校友导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回答同学们的各种问题时,为了让“看不透”的职场也能“摸得着”,杨军始终奉行着“实践出真知”的朴素原则。“我会详细地回忆自己在校园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工作以后面对和化解瓶颈的过程,尽量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享可落地的经验。”
这样的理念和做法,让受杨军指导的级复旦IMBA学生徐澍慜感触颇深。每当杨军分享行业趋势和职场项目时,他都会听得津津有味。“杨老师经常会在导师群里分享一些精彩的商业案例和自身经验,为我们架构起更加多元、高阶的商业思维体系。”
除了注重实践案例分享,杨军还积极组织同学们参与他所在的复旦EMBA俱乐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更加明确了未来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也对商业格局及复旦的人文商道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徐澍慜说。
2
结对故事
与前辈近距离接触,收获珍贵经验
校友导师:贺君
学生:金斯雯
级复旦-港大IMBA贺君是坚毅果敢、执行力“爆表”的职场巾帼,也是有着近二十载丰富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威专家。在校友导师的角色上,她始终以“不断超越”的特质鼓励同学们“大胆探索、勇于开拓”。
来自级国际商务硕士(GMiM)的金斯雯是贺君的学生。去年和导师见面时,她立刻就喜欢上了这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姐,下定决心要多向前辈“取经”。
贺君在职业道路分水岭的艰难抉择,为金斯雯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贺君所给予的“入职后如何快速融入新单位,并且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实操性极强的建议,也让她获得了极大的启发,“导师的言传身教和他们走过的‘坑’都让我能用更加开阔、长远的视野来规划职业道路。”
为学生赋能的过程
同样也是“教学相长”
提升自我的过程
校友导师们都有哪些感悟与认知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Q
担任校友导师过程中,最难忘的时刻是什么?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王丹城:我们之间沟通的话题范围很广,包括学习、实习、出国等。我也由此逐渐体会到如何当一名好导师。最大的困难可能是“代沟”,我并不是总能和同学做到“无话不谈”。所以生活中我会有意识让自己接触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多刷B站去更了解他们。
楚卫卫:和同学的每一次交流都让我难忘。尤其是收到同学的积极反馈,说我们的沟通帮助他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每到这时我就能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
董述寅:看到结对的同学们褪去最初的青涩,一步步开启属于自己的成长,最后变得更加自信从容,这是我最难忘的。希望和同学之间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彼此都能获得更大的启发。
Q
担任校友导师期间有哪些收获?
楚卫卫:作为管院的毕业生,有这样一个纽带和机会可以让我和母校连接,这已经是我最大的收获。看到学弟学妹结成对的时候,我体会到了精神传承的力量;而真正担任校友导师则让我体会到做老师的不易。
王丹城:除了能更多更深了解并理解同学们的想法外,MBA同学在他们专业领域也会给我目前的工作带来帮助。比如,MBA校友颜彤安是台湾口腔医疗行业从业者,她分享了很多台湾以及国外关于齿科健保的信息,对于我在齿科创业上更好地确定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很有助益。
董述寅:为了对同学们有所帮助,我会“逼迫”自己尽可能地在本行业和本专业之外学习一些其他行业的知识,争取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并对年轻人的世界保持着热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