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经

总投资51.5亿元的10个新基建项目落户,山东省港口集团贸易、产城融合、装备制造、海外发展四大板块总部项目签约,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逆势“双增长”……疫情期间,在全球经济相对疲软状态下,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释放出强大“虹吸效应”和发展动力。3月18日,总投资51.5亿元的10个新基建项目落户(摄影:李杰)试点突破推动项目集聚落地“十几分钟就拿到了营业许可,告知承诺制、优化审批服务新举措为我们开展出版物零售业务节约了时间。”4月3日,在工作人员的远程指导和帮助下,青岛乐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宋文杰很快拿到了许可证,整个审批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减至1个工作日,速度之快让她感到意外。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是山东自贸区面积最大、试点最多的片区,全域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覆盖青岛前湾保税港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开放发展重要功能区域,成为国家开放战略叠加的试验田。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该片区积极推进项试点任务,在营商环境、投资领域、贸易转型、金融开放、创新驱动、海洋经济、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七个方面进行全面试点改革,争创可复制的“青岛经验”。其中,营商环境方面,第一时间成立了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进“证照分离”“极简审批”“不见面审批”等试点工作,推动项目企业落地入驻。“我们对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审批窗口全部实行‘受理、审核、出证’一站式服务,项无差别综合受理事项及项即办窗口受理事项实现%网办,99.4%的驻厅审批事项支持外网申报,整体办理时限比法定时限提速98%,实现极速‘秒批’。”青岛西海岸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胡英表示。行政审批改革带动企业急速落地,从去年8月获批至今,青岛片区新增注册市场主体家,其中外资企业80家。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视频指导企业办理营业执照(摄影:李杰)作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特色的自贸片区,海洋领域试点的推进也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我们最多时一年需要几千个样本,清单式备案审批制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为我们基因研究提供便利。”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姗姗表示。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是全国首个国家海洋基因库,是海洋生物基因研究重要实施单位。项目前期,海洋生物样本从香港通关转运至深圳,再由母公司发至青岛,随着青岛业务的激增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多,样本通关的周转严重影响项目研究进程。为满足样本需求,青岛片区积极推进优化海洋种质及其生物制品进口许可程序试点,帮企业完成通关备案,就生物样本涉及的检验检疫等业务进行辅导培训,并将“进关一次,审批一次”变为“一次办理、全年许可”的全年清单式生物样本备案审批制。“随着通关关口的打通和流程的不断优化,动植物、微生物基因研究等部分深圳业务也将在青岛开展,组织类等非核酸类样本研究也将进行,进一步提升青岛基因研究整体水平。”刘姗姗介绍,随着样本的不断输入,由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参与发起的全球首个“万种鱼基因组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完成种鱼类样本采集,种基因组测序,免费释放了10个代表性鱼类的高质量基因组图谱数据,为西海岸新区及青岛的海洋攻势贡献了力量。与此同时,带动清原生物技术研究院、锐翌生物等6个过亿元生命健康项目落地,为自贸区生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作为“一带一路”海上战略支点,港口成为青岛对外开放的最大优势。集中开展境内外货物中转、集拼和国际配送,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保税燃油混兑调和等试点任务的推进也极大推动了青岛港的转型。今年2月,全国首个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试点的落地推动了英国BP原油混调贸易项目签约,将与青岛港集团共同推动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的市场化运营,满足全国、尤其是山东地炼企业的个性化原油需求。据了解,该试点今年将为港口新增外贸进出口额9亿人民币,带动油品贸易、物流、金融、航运等相关产业发展。针对船用油需求进行的保税燃油混兑调和业务,则将进一步吸引船舶的停靠中转,推动青岛港向国际枢纽港、贸易港的转型,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格局。“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核心,青岛片区要充分发挥四区叠加和港口优势,依托制度创新,发展海洋经济、港口贸易、现代金融等青岛特色产业,创造更多的‘青岛经验’,让自贸区真正服务于国家战略。”山东省商务厅副厅长、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型成称道。目前,青岛片区项试点任务已全面展开,其中,保税原油混兑调和业务等24项全国领先试点工作落地,50项正在突破。“力争年内完成全部试点的70%。”青岛西海岸新区副区长,青岛前湾保税港区(青岛自贸片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隋斌表示。全周期服务打造产业规模集群“项目方要过来看临时厂房和专家公寓,我们将根据项目方需求进行调整。”刘晓燕称。4月10日,在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招商服务专员刘晓燕正在为德国库尔新材料车体项目中德双方专家的实地考察做准备。总投资万欧的德国库尔新材料车体项目是自贸区的重点德资项目,致力于以碳纤维和玻纤维为基材的新材料车体的生产,青睐于自贸区青岛中德“国际客厅”营商环境的打造,于2月15日落户自贸区,打算6月投产。为满足项目方生产需求,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积极寻找合适厂房,同时克服疫情期间手续办理难题,帮助项目方解决工商注册、土地审批等前期重要工作。“我们要保证项目生产、建设同步进行。”刘晓燕表示。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是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重要组成部分,园区约21平方公里纳入自贸试验区,占青岛片区实施范围的40%,中德“国际客厅”、中日“国际客厅”位于其中,成为自贸区对外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推进自贸区试点任务落地和项目建设,该园区专门成立了自贸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政策讲堂、电视广播、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进行政策宣讲,让自贸区在园区生根发芽。疫情期间,为保障项目落地,该园区开通了6个外语语种的24小时招商服务、企业服务热线,为全球各地企业提供有关投资政策、投资环境、投资程序等咨询,与此同时,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