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27日,佛山市工商联与《南方日报》共同举办“佛山制造:疫情下的市场突围”线上研讨会,本文据北大国发院教授周其仁的演讲整理。
疫情特征:流量骤降存量还在
这次疫情冲击非常大,有说是二战以来影响 的,或者是大萧条以来影响 的,都有道理。怎么应对疫情,要牢牢把握此次疫情的特点。这次疫情不是世界大战,也不是一般自然灾害或是大萧条。
对比世界大战,以二战为例,期间大量的存量受损,包括人口、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都被毁。这次疫情不同,疫情暴发期间飞机、飞机场都在,还有火车、铁路、医院、工厂、学校、城市,都没有被破坏,但是病毒传染引发恐惧,只好实施大规模隔离,经济流量急速减少,增长指标严重下滑。这是疫情区别于世界大战的特点。
疫情跟一般的自然灾害也不一样。比如年的汶川地震,同样毁掉大量基础设施,并由此带来局部的、后续时间较长的灾后重建。病毒传染失控的后果是全球大范围暴发,但只要实现隔离控制,社会生活一旦重回常态,市场就会回暖,不会拖一条灾后重建的长尾巴。
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次疫情也不同于大萧条。上世纪三十年代,欧美都实行金本位,当严重的生产过剩发生时,各国央行想刺激需求的办法不多,美联储还错用了紧缩政策。现在哪里有金本位制?加上各国都把大萧条这门课来回修了多少遍,谁也不会在危机当头搞紧缩。年已经检验了一回,这次看各国反应,哪家“放水”都不含糊,所以不会是大萧条。
要抓住这个疫情的特点来考虑应对,其特点就是经济存量基本没有损坏,但全球流量急剧减少、恐惧蔓延,目前的主要办法就是隔离。不过,这次隔离措施与非典时期还不一样,非典时期主要是隔离被感染者,这次是全员隔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现在看来,一些国家确诊病例数的曲线开始变平,但是,不确定变平以后到底是继续往下,还是持续很长时间的平缓发展,抑或局部反弹。在此前提下,预测也只能划出可能性区间。
可能区间的上限是疫苗研发成功,人类都打上疫苗,疫情算是过去。目前的好消息是各国都被动员起来,不管互相之间情绪多大,病毒逼人类团结,中国的科学家与各国科学家保持联系,合作攻关。
可能区间的下限就是所谓“群体免疫”,很无情,也不知道要过多久,特别是不知道要牺牲多少人,人类才能实现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当然,这只是一种极限假设,因为事实上没有哪个地方会真正完全不干预,社会不会接受。
实际状况就在可能性的上下区间内,肯定还有一段难熬的时光。
企业应对:重新划线守底攻顶
佛山的每家公司都不一样,那就来讲底线思维。每家企业不妨多划几道底线,而且其中一定要包括最坏的打算,准备对付最严峻的情况,调度一切力量,苦撑苦熬。
为什么值得苦撑苦熬?因为疫情再严重,终究会过去。医学专家给我最富有启发的话,是说病毒需要寄生于人类,如果人类全部被病毒灭掉,病毒没了宿主,也活不成。何况人类的理性总比病毒强大,人类会研究原理、发明技术、实施干预,直到达成管控。所以,市场终究要回来,只是目前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回来。
最不幸的是,市场回来时,你的企业不在了。民营企业艰苦奋斗多年,无论如何要苦撑到疫情过去、市场回来。为此,要仔细看公司的资源状况,做没有任何外援基础上的最坏打算,搞清楚企业究竟还能撑多久、怎么撑下去,要用企业承受得起的代价活下去,只要公司还在,还能接单、请工人、购买原材料,就恢复生产。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研究乡镇企业发现,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没有谁能帮他们,这些企业 就留两三个人看厂房,给机器设备加完油、盖上布,所有工人回家。所谓“卷旗也不缴枪”,等到市场回暖,订单一来,“海绵重新吸水”,继续干。
这是 的底线。从这条底线再往上,比如银行给一定授信,地方政府能减部分税费,或者上下游有一点支持,一条一条往上划,确定下限(最坏的可能),然后不停地往上限( 的可能)努力。
俗话说,家家有本自己的经,企业也一样。所有企业都要先求站得住、活得下去。如果还有余力,自己站住以后赶紧再拉别人,包括帮助员工和上下游伙伴。三足鼎立才站得稳,企业拉两头也相当于拉自己。
当然,企业也不要唱高调,自身有多大力使多大力,不要超出自己的承受力极限,否则自己没站住,反而又连累了两头。
全球疫情暴发先后不一,轻重不一,所以中国不同企业面临的难题也不完全一样。有的是订单不再,有的是订单还在,但供应链不齐、物流不通。这次全球疫情带来的流量损害比较重、覆盖面很宽,这对制造业构成的困难尤其大,因为中国的制造业是在全世界采购零部件, 才形成产品卖到全世界。
疫情一来,企业家主动也好,被动也好,都开始应对。应对比较好的企业,你看他们首要做到的 条就是接受现实,然后很快基于新的现实,调整决策思维,重划起跑线。企业原来都有一个发展计划和目标,甚至已经对外承诺了目标,尤其是上市公司。遇上疫情了,怎么办?这时候就要看到,疫情确实是天大的坏事,但并不是专门针对某一家或某一行业的,大家都受损,都需要重划起跑线,然后在新的现实中开始重新竞争。这就要看谁有办法跑得好一点、快一点。如果还总是陷在疫情之前的增长惯性和发展计划里,解不开心里这个结,就不可能有坚强的突围意志和灵活的突围计划。
第二条就是滚动决策。目前经济信息非常零散,全世界整体的疫情发展更复杂,很难做疫情和市场预测,企业必须不断收集自己以及行业相关的局域情报,滚动地做小的“天气预报”,从中捕捉机会。这些信息辅助做决策时不再以年为单位,能看清半年就不错,半年也看不清,就看三个月,甚至一个月,总比坐等或完全蒙着眼睛瞎摸要好。
第三条要特别当心的是,制造企业现在不要太严格地自我设限。经济流量急剧下降以后,寻找生存和发展机会至关紧要,外需不行就转内需,也别再简单地划分内需外需的大概念,订单就是订单,来自海外也好,国内也好,来自国企、政府也好,来自民企、外企也好,关键不是来源,是你能不能拿到,有没有利润空间,然后是能不能把生产组织起来,工人、物流、材料能不能跑通。
大家要相信,欧美国家疫情暴发得晚,控制住也会晚一点,但绝不等于人家就控制不下来。疫情控制住之后,就不过日子了吗?供应链想重划国别就重划了吗?恐怕没那么容易。现在网上传什么的都有,但咱们不能丢掉基本的判断:即便回到冷战年代,国际贸易还是有。
佛山制造业打拼这么多年,积累了那么多全球贸易伙伴、经验、专业知识和技术、人脉,要有这么一个心理:哪怕世界上就剩一单外贸生意,那也应该由我来做,至少还要去拼一把,打拼到底才会赢。
在这个特殊时期,企业 的态度就是不要再管内需外需、南方北方、国内国外,企业生存 ,不要自我设限。
当然,这也不是说企业见订单就抢,鼓励企业乱战,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阶段和状态,还要有不同的格调。有企业家问要不要干脆转行做口罩,我的看法是分情况:如果企业快撑不住了,能抓住口罩的机会也不赖,但是像德冠薄膜这样的企业,今年 季度利润增加了80%以上,就不宜逮着什么做什么,要坚持企业理想和战略目标,要在原来所处行业中往更高的品质去做、往更高端的战略去想,不要随便分心。没有生存压力的企业,还要谋划如何好好发展。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并没有变。有条件的企业,这个时间反而可以想得更高远一些,“绝不要浪费一次危机”,逆势上行把企业带到更高的高地。
荷兰代尔夫特皇家陶瓷(RoyalDelft)起家时,主要向欧洲皇宫贵族转卖中国瓷器,但有一年中国内乱,中国造的瓷器供不到欧洲,逼着他们用本地工匠加上从东方拿到的制作方法,研发出了自己品牌的皇家蓝瓷,一直销售到今天。既然历史上的流量重挫曾给欧洲公司提供了机遇,当下的流量重挫也许给佛山企业也提供了机会。
市场升级:打通循环从链到网
如今复工复产都已经启动起来,但复工复产过程中什么事情最重要?现在看来,通商(商业联通)排在首位,否则商业循环不通。这场疫情之所以重挫经济流量,就是因为隔离防疫中断了商业的互联互通。也就是说光复工复产还不够,还必须复市才行。
这也是现在的难点和痛点,需要对症下药。
疫情肆虐时,中国快递小哥们的一项创新,是“无接触送外卖”。他们把一盒饭、一袋菜挂在客户家门把上,然后发个短信通知,客户自己开门去拿。如此一来,快递小哥跟客户既不见面也不接触,但照样完成物流的 一站。
现在被隔得支离破碎的制造业,非常需要解除痛点的有效招数,即如何在防疫当头的同时实现通商,解决好商业循环的 一站问题。
刚才大家介绍了很多复工复产的创新和努力,比如,陶瓷卫浴企业蒙娜丽莎集团的董事长张旗康说,疫情之后,他一天要开3-4场网上会议,与投资机构、来往客户保持沟通。德冠薄膜也在抗疫最困难的时候,不但给客户邮寄口罩、互通视频,还将不断更新的工厂防疫方案翻译成英文分享给下上游工厂。科达洁能公司的党委书记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给回家的工人,代表企业稳住员工人心。
这些都是好办法,但下一步还要开拓更多通商途径,因为建立企业上下游可靠的契约关系,线下面对面交流不可或缺。国内商务旅行大体可以恢复,但是国际商务往来还是难点。很多往来即便难以马上成行,也要尽可能利用通讯、视频等手段跟重要客户保持高频接触。就算不能见面喝茶,也要保持信息来往的黏度。
还有一点,这次疫情提醒要更新“供应链”这个概念。因为供应链一环扣一环,一旦来往受阻,可能就“掉链子”。前几年,大家讲“互联网思维”,这时候是不是可以借用过来?当年美国国防部设计Internet的出发点,就是考虑战争一旦把中央通讯枢纽破坏了,如何保持通讯?最终设计思想是运用仿生学,模仿自然界里的网络结构,建起网状通讯体系,其中任何一条线断了,信号可以立马转到另外一条线接通。如同自然界的蜘蛛网,断了哪一两根都没关系,拐一拐还能爬到另外一条线通达目标。
这次疫情,加上疫情前的中美 ,提醒我们要把中国供应链按照网络思维建一个增强版,不仅仅要有一条一条的链,还要有连成网状的供应链。一旦某一条链打断了,还连着另外一条,真正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使众多节点网状相连。
华为就是不断给自己的供应链扩展生命线,准备好多备胎。即便现有的供应链没有问题,也准备好替代方案,这很值得佛山企业学习。
这次疫情逼着我们寻找替代方案和资源,今后要具备更广范的信息搜寻能力、更高水平的缔约履约本事。所谓“嚼着嘴里的,看着碗里的,惦记着锅里的”,我们需要用网络思维重建、增强供应链。所谓把商业触角伸出去,当务之急就是把供应链的触角伸出去结网。
建立网络状的供应链,或者把供应链发展成供应网,过去就叫“销售网”。它的要点是任何一个节点断了都没有关系,生命力极强大、触角极灵敏,受到外部冲击后有能力重新搭上。
还有一句话,我一直考虑现在讲是不是有点早,但是作为不确定性中的一个可能,我决定还是把它讲出来:对企业来说,你还要准备另一手,以备市场回来。
当然,现在恐怕没人会同意我这个看法,因为疫情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疫情是可能很严重,但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一旦控制了病毒,由于存量无损,市场回来得很快。如果企业对此准备不足,也会被同一起跑线上有准备的企业拉开很远。所以,这个时候是不是全都以现金为王,也要打个问号。因为市场一旦回来,将是能力为王。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已经有发生,即有的企业在疫情还蔓延时已经拿到单子,但是没能力做。
市场很快回来还带来另外一个风险,就是被疫情带火的生意,疫情一旦解除,需求可能断崖式下跌。从市场来看,口罩供应量已经上来,口罩要戴的时候人人都要戴,但哪天如果不需要戴了,谁也不肯多戴一天。因此,要摸清常态化的需求究竟是多少,为仓库生产可不是好生意。
总之,市场一旦回来,又将有一波结构变化,企业既需要动态应对疫情,做好小天气预报,小步快跑,还要看清疫情过后可能会发生的新的、长远的变化。全人类遭遇这么重大的冲击,应该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需求。未来新的市场机会,也许并不限于我们现在看见的热门产品,这也值得有条件的企业家留意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