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专业撤销有哪些高校哪些专业

随着高校进入内涵发展阶段,打造“金专业”、淘汰“水专业”成为一些高校的追求目标。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同样适应高校建设。一招鲜吃遍天,没有金牌专业,高校很难出名。

这些年,教育部每年都公布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有的高校增设专业,有的高校撤销专业。实际上,除了原来没有而新设立的专业之外,同样的专业,有的高校在撤销,有的高校在增设。为何出现这种情况,是值得分析的。有的专业被撤销是因为专业自身的问题,有的是另有原因。

从教育部公布的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看,共有高校撤销了个专业点(注意与专业有所不同)。仔细梳理了一下,校撤销的个专业点,涉及个专业,除哲学、历史学、军事学之外,其它10个学科门类都有专业被撤销。个专业见文中图表。

年撤销专业分布极为分散,其中84个专业只有一所高校撤销,40个专业只有2所高校撤销,20个专业只有3所高校撤销,14个专业只有4所高校撤销,被5所以上高校撤销的专业只有29个。这说明,此次撤销专业的集中度并不高。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呢?大致有四个原因。请参照图表阅读。

(1)培养模式的变化。

比较典型的是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两个专业。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被撤销,山东大学的口腔医学被撤销。一些网友很不理解,中南大学的湘雅医学院和山东大学的齐鲁医学院那是大名鼎鼎的历史名校,临床医学怎么可能被撤销呢?不办了吗?其实不是。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规定,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培养模式由原来的七年制改为“5+3”一体化,所谓“撤销”不过是不再开办七年制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两个专业,改为“5+3”一体化的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山东大学早在年就不再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新生,招收的都是“5+3一体化”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学生。

临床医学七年制实际上就是本硕连读制度。普通基础和基础医学教育三年,临床医学教育四年。学生毕业之后不能直接成为医生,还得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只有取得合格证书之后才能上岗成为医生。

从年起,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停止招生,全面调整为“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医学5+3一体化”是指5年本科+3年研究生,中间不需要考研。后3年研究生属于专硕,与规培并行,在医院的各个科室里轮流见习。这种培养模式,五年结束时,学生拿到的是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八年结束时,学生拿到的是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规培证、执医证,可直接上岗成为医生。

(2)发展战略的调整。

在撤销专业的所高校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只有10所: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云南大学。在这10校当中,除重庆大学和湖南大学各撤销10个专业之外,其它撤销专业都在4个以下,算是微调,有的还是培养模式的切换。

拿重庆大学和湖南大学来讲,应该是战略性调整。湖南大学与重庆大学可以算作是“难兄难弟”,因为缺少顶级水平学科即没有A+学科,一直是网友议论对象,一些人总是调侃湖南大学的B类和重庆大学自定“一流学科”。这也说明,这两校学科的集中度不够,分散了教育资源,未能突出重点,在学科建设方面“是高原却无高峰”。两校各自撤销10个专业,应该是集中资源建设“一流学科”的举措。

以重庆大学和湖南大学的“一流学科”为观察点,就会发现两校撤销的专业与“一流学科”无关。比如重庆大学撤销的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政学、应用心理学、地质工程等,湖南大学撤销的表演、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

撤销专业数量较大的高校,基本可以认为都是出于发展战略考虑。安徽大学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口气撤销了12个专业,位居此次撤销专业第二名。你看被该校撤销的专业:财务管理、管理科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税收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和应用化学、工业设计、建筑学、生物技术,以文科专业为主,与其“一流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没有关系的。撤销这些无关痛痒的专业,应该是战略收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是举措。

即使从民办高校看,也是如此。此次撤销专业最多是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这是一所独立学院,一共撤销了13个专业。此校有东湖和江夏藏龙岛两个校区,目前藏龙岛校区正在招聘教师,这理应是为转设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创造条件。既然要转设,就得提前考虑办学规模和学科布局,提高学科和专业的集中度,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保证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该校总共才33个本科专业,一下撤销13个专业,明显是在进行学科与专业布局。

(3)就业导向的结果。

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年年都是就业困难季。谈到就业困难,实际上是针对某些高校、某些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如此。有的高校并不存在就业困难问题,因为办学水平很高,即使是红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也不困难。有的专业也不存在就业困难问题,因为处于供不应求或是供需平衡状态。真正就业困难的是这两种情况之外的毕业生。

如果有一些人才市场工作经验就会发现,同样的专业,某些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并不困难,而另外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就比较困难,这说明主要原因是不在专业自身,而是供过于求。毕业生数量大了,超出了市场容纳能力,用人单位自然具有挑三捡四的条件,名牌效应立即显现,一些高校在人才市场竞争不过其它高校,只能撤销专业。

可以看一看此次撤销最多的专业:公共事业管理21个(点,下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6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5个,产品设计13个,工业设计12个,信息与计算科学、服装与服饰设计各10个,秘书学、旅游管理、服装设计与工程各9个,社会工作、测控技术与仪器各8个,应用化学、生物技术、信息工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各7个……

从这些专业看,除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化学、生物技术之外,都属于文科。如果熟悉高校发展情况就会知道,高校大规范扩招主要由文科专业承担,因为文科投入成本低、展开教学比较容易,找几名教师、购买几本教材就可以开张。你去看独立学院的专业,就以文科为主。文科专业社会需求本来不多,加上大量扩招,使得毕业生成为就业中的难中之难。一些高校撤销这些专业,也是从就业出发作出的选择。

回过头来再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理工专业,同时是就业困难的结果。如果查一查就业红榜就知道这一点。比如生物技术,还有生物工程、生物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都是就业比较困难的。电子行业是朝阳行业,三本学校也大量设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热门专业,结果毕业生质量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出现了“滞销”,这些学校也只好撤销这些专业。

(4)振兴本科教育的倒逼作用。

教育界之外人士可能对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不太熟悉,但一定听说过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坚决取消“清考”制度,实际上这就是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几个具体措施方面的用语。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经过大扩招之后,中国高教进入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阶段,归根到底就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不要以为这只是名牌高校的事情,实际上是所有高校的重要任务。具体到专业上,如果师资没有保证、实验条件不具备,教学质量就无法保证,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创造条件,要么撤销专业。在被撤销的专业当中,许多就是因为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而撤销的。

仔细分析个专业,其中文科专业偏多,而且许多涉及“管理”二字,比如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体育管理、国民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交通管理、酒店管理、管理科学等。此外还有专业名称中没有“管理”二字的管理专业,比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业工程、国际商务、劳动与社会保障等。

除了一些高水平大学之外,设置这些专业原来是为了承载过多的招生量,现在强调提高培养质量,高校也在比拼培养质量,撤销一些质量没有的专业再正常不过。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给人杂而乱的感觉,课程之间不像理科和工科那样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尤其是其中的一些课程比较“水”,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除了空洞的几个概念、几个原则、几个方法之外,学生一无所获,真的是浪费青春。撤销这些专业既有利于文凭含金量更高、就业形势更好,使毕业生更好就业,又能提高学校声誉,是着眼长远之举。

网友们,对于此次撤销专业情况就梳理至此,不知您有何看法,欢迎留下你的独特见解,由大家欣赏。谢谢阅读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