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巾帼行动首都女教授科技之星

喜迎二十大,科技她力量。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年秋季在北京召开。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喜事、盛事。首都女教授协会推出“科技之星”专栏,宣传先进事迹,凝聚巾帼榜样力量。

首都女教授协会——唐宜红教授(第9期)

唐宜红教授年12月生于江西,中共党员。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唐宜红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师德标兵(),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天山学者”讲座教授。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经济学硕士学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曾经担任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创始院长。

唐宜红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外资理论和政策,已经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TheWorldEconom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出版著作和教材多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荣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获奖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教学和科研奖项。另外,还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贸易问题》执行主编,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唐宜红教授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作为教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学者,做研究的探索者;作为学院院长,做师生的服务者。

一、立德树人责任如磐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秉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理论与学术前沿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爱国情怀;非常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严谨思维的训练,方法论的学习;非常重视科研育人,认为科研育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新者。大学教师的科研创新能把最前沿和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有利于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早在年,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系主任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贸易》课程建设,并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年“《国际贸易》课程建设与创新”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对整个团队教学创新的肯定。另外,作为团队成员参加的“财经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英文写作指导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彰显对外经贸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前瞻性,这项教学成果在经济学荣誉实验班等拔尖人才培养中一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宜红教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与探索。自年开始,与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的同行们一起,推动探索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年国家首批经济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的建设中,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应运而生,成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年,由唐宜红教授领衔的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对新文科背景下国际经贸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新的创新与实践。为了使国际经贸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我国高质量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经济治理,国际经贸与语言复合、与法律复合、与数理复合、与大数据复合的国际经贸复合型人才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该项目针对现有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决跨学科深度融合、培养效果评估、培养模式总结推广等问题,在对外经贸大学现有的国际经贸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完善推广“国际经贸+非通用语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贸+法学双学位学士+法语辅修”的国际组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贸+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的数字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她的辛勤耕耘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获得教学和人才培养类奖励10余项,作为硕博研究生导师,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奋楫争先,桃李芬芳,共指导了多名研究生,其中,指导的学生有的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有的获得“当代经济学博士创新项目”获奖博士论文(原“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荣誉称号,有的在工作岗位上取得骄人的成绩。

二、科学研究孜孜以求

作为研究者,唐宜红教授积极主动投身到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研究之中。她坚持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结合中国实践,把握国际贸易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和重大战略问题,不断提升学术原创能力,提出学术观点和咨政对策。近年来唐宜红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价值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中国对外开放新优势等。

唐宜红教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年承担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研究》的课题。鉴于贸易保护的内容复杂,涉及的范围很广,课题选择了从产业发展、公平竞争和环境保护三个视角深入开展研究。这三个视角反映了各国产业发展趋势、国际市场竞争规则和各国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框架,得出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权威期刊发表,例如代表性论文《全球价值链嵌入对贸易保护的抑制效应:基于经济波动视角的研究》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年第7期;论文《增值税多档税率、出口退税与国际经济效应》在《经济研究》年第5期发表;《破解全球贸易保护引致之谜:基于增加值转移视角》在《世界经济》年第5期发表。唐宜红教授还在年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继续开展国际经贸领域的研究。

面对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的变化和各国话语权的激烈争夺,唐宜红带领研究团队撰写和出版《全球贸易与投资政策研究报告()——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的重构》,探讨了公平贸易、国际投资、服务贸易、环境、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劳工标准、电子商务、政府采购、贸易便利化、国家安全、中小企业等国际新规则的重构及其影响,为新时期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谈判提供了重要参考。该成果获得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唐宜红带领研究团队撰写和出版的《全球贸易与投资政策研究报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互通的政策协调》,在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互通的政策协调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产业、竞争、税收和货币金融等促进经贸互通的政策协调体系,为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持。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关联越来越密切,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成为国际分工的新模式,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带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全球价值链(GVC)的测度以及GVC对于经济周期联动、就业、收入、贸易保护的影响,唐宜红和合作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权威期刊《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和《统计研究》等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于传统的比较优势,交通设施(高铁)、本地市场规模、智能制造、创新能力等都成为新的贸易优势,唐宜红等在《经济研究》等发表论文对国际贸易新优势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更好地发挥新优势提供学术证据。

迄今,唐宜红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刊登于《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国内外重要报刊,出版著作多部,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级课题共计10余项,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中国商务部“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等十几项科研奖项。

三、社会服务任劳任怨

作为高校“双肩挑”干部,唐宜红教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在管理工作中,她尽可能换位思考,以善意的沟通解决问题,尽量做到以身垂范,以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影响和感染周围的人。在工作中,只要对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有利的事情,她就会尽力去做好。她的做事原则是坚持不懈,尽力而为。

自年入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启了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期间从年担任系主任到学院副院长、院长,已经30多年了。-年十年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年5月唐宜红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调往中央财经大学,创办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并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自年7月回到她工作启程的地方,并于年1月被任命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教授很喜欢这句话:加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你将站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她深知担任院长,责任重大,将赓续优良传统,开拓创新,继续保持国际贸易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优势地位,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中国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事业培养优秀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

除了尽职于教学科研和学院的各项事务,唐宜红还兼任多项社会职务。被任命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美国经济学会地区召集人等职务,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的公益服务工作。她曾经担任“天山学者讲座教授”,支援西部教育事业;兼任《国际贸易问题》执行主编,建设高质量学术平台。唐宜红教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将继续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来源

首都女教授协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