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剑波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港区发展策略初探

导读: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所所长彭剑波在同衡学术周第九分论坛做主题报告,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港区发展为背景,提出港区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平台,通过剖析国际先进港区发展路径、国内典型港区建设经验,结合在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贵阳双龙国际航空港经济区项目的实践探索,梳理出当前港区发展中的六大典型问题,并重点探讨了中国港区发展的十大策略,阐明当前国内港区高质量发展需重视交通支撑、多港融合、多式联运、临港产业、港港联动、多向通道、重载率及政策市场合力等问题。

彭剑波清华同衡规划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所长

港区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平台

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议题为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倡导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做到物畅其流,推动形成基建引领、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综合效应。高质量的港区发展有望打造区域交通物流核心、串联区域产业资源、带动区域能级与影响力的跃升,并成为国际产业合作、人文交流,中国融入世界、世界拥抱中国的重要纽带。依托全球化大背景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港区迎来黄金发展机遇期,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高质量地发展港区经济。

国内外港区发展案例研究

借鉴全球代表性的港区发展案例,包括深度嵌合持续迭代的百年港区德国杜伊斯堡港,航空物流产业引领的空港都市区美国孟菲斯港、五港融合的智慧港区韩国仁川港、高端品质的洲际中转地与旅游目的地迪拜航空港;剖析国内在港区建设的先行探索经验,包括国内首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西安陆港、亚洲最大铁路集装箱中转站成都青白江铁路港。

回顾发展历史和发展经验,彭剑波提出港区发展具有长期性,且不断迭代,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港区政策的不断改革、物流服务的不断创新、新兴科技的不断赋能等来推动港区的持续升级,由此带来消费的延展、产业链的延伸以及配套服务的完善。

图1全球港区典型案例分布

1.杜伊斯堡港——深度嵌合持续迭代的百年港区

依托发达的水路、铁路、公路交通网,杜伊斯堡港以多式联运为核心特色,充分发挥河港、陆港的联动优势,并且内港、外港融合发展,形成功能复合的港区经济生态圈,将物流辐射能力扩大到欧洲乃至全球,成为世界最大的内陆货柜港。

图2杜伊斯堡港基本信息

杜伊斯堡港发展有三大经验:

①功能不断迭代:年来,港口历经四个发展阶段,从18世纪的股份制管理到二战战后修复开展大宗物流,再到经济结构调整开辟现代物流,21世纪起开创杜伊斯堡品牌,吸引诸多大型国际物流公司投资,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港口合作,成为持有海港股份的内陆港口。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港口政策改革、物流服务创新等方式实现功能迭代,逐步融入现代物流和全球供应链。

图3杜伊斯堡港三百年发展历程

②创新经济引领:不断优化港口产业结构,如煤炭物流产业比重由最初的70%降至10%,增加汽车、电子、化工、食品等物流品类;注入科技物流服务功能,数字经济引入促使物流运输过程信息化、便捷化;拓展临港产业类型,如3D打印、Smartport创新孵化器等,实现港口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全面引领。

③专业合作运营:权责明晰、强强联合,成立专业的国际物流经营公司,设立多专业领域的平台公司,与国际国内港口集团展开广泛合作,水陆空多式联运,集团化作战,增强港口物流服务能力。

图4杜伊斯堡港运营架构示意图

2.孟菲斯港——航空物流产业引领的空港都市区

国际航空货运吞吐量雄居世界第二的孟菲斯空港,常被物流港区奉为圭臬。归纳孟菲斯成功模式至少包括以下三点:

①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孟菲斯通过发挥北美内陆枢纽的区位优势,以机场为核心构建多联式货运体系,让美国个大城市在一夜内便可抵达;

②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把握“质轻价昂”的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引进联邦快递完善的货运设施和货运管理模式,开创“隔夜快递”服务模式,逐步成为全球一流的航空物流中心。

③空港都市区模式:率先践行JohnD.Kasarda教授的空港都市区理念,采用圈层发展模式,以空港都市区推动孟菲斯市由物流枢纽到综合型空港都市的转变。

图5孟菲斯空港都市区模式

3.仁川港——五港融合的智慧港区

仁川港是亚洲领先的交通和产业复合型港区,聚合了空港、海港、信息港、商务港和休闲港,五港融合,互为流量。

图6仁川港“五港融合”空间示意图

仁川机场于年启用,年货邮吞吐量排名便上升到了全球第二位。仁川港吞吐量超万TEU,航线共45条,与铁路公路联系紧密,周边已建成5个物流园区。信息港覆盖国际高科技产业中心,建设高标准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信息传输、集散、共享。商务港定位为东北亚国际会议和金融服务中心,重点发展国际商务、金融服务等高端商务服务。休闲港包括西北部的休闲区和西海岸的上百座小岛景观,通过打造世界级主题公园,每年可吸引游客万人次。五港深度融合,推动仁川港成为欣欣向荣的大港区。

图7松岛新城智慧城市网络体系

仁川港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ICT产业赋能下的智慧科技港城。ICT技术与创新为港城提供高效精准的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应用客户端,产业设备运转的即时数据能够被收集和分析,为港区良好运行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松岛信息技术新城将智能技术延伸至物流、旅游、交通、政务、医疗、社区六大领域,通过强大的智慧应用平台筑造城市管理体系,从无到有塑造世界超现代化智慧城市标杆。

4.迪拜港——高端品质的洲际中转地与旅游目的地

迪拜空港不仅是世界枢纽港、全球中转站,阿联酋航空高质量的服务以及迪拜机场免签便利使其成为洲际飞行中转地,年客流量达万人次;更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高端品质”为引领,延展奢华购物中心、高端休闲庄园、国际品质社区等配套设施,将流量转化为能量,成为全球高品质空港区的典范。

图8迪拜航空港总体布局示意图

5.西安国际港务区——国内首个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国际陆港

西安港在中欧班列数量、线路拓展、重载率、海外园区合作等方面都走在国内前列。班列开行量从年的3列到年突破列,实现了井喷式增长;年铁路运力达万吨;积极对接沿线国家,面向中亚5国的44个城市开设了站点;实现了去程与回程的满载运行,重载率达99.9%,位居全国首位。西安港下一步提升的关键,在于深度市场化,暨在减少补贴甚至0补贴条件下维持高重载率,更好地实现港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9西安港务区功能布局示意图

总结西安经验,除了引进招商局集团、中铁集团等龙头企业强势助力,还包括充分发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集疏作用;整合西安粮油进口、整车进口贸易;启用“线路承包、一企一线”模式,主动开拓中欧班列多条线路;发挥海外园区(招商局集团)的货源优势,降低返程空箱率;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以综保功能为核心,跨境电商、国际贸易、供应链金融为特色;以及在土地出让、企业扶持、人才奖励等方面进行了政策创新。

6.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亚洲最大铁路集装箱中转站

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占地面积33.6平方公里,目前入驻企业多家,以现代物流集群为核心,配套发展新型贸易、供应链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会议展示服务,中欧班列开行量达列,全年开行量继续居全国第一,实现连续三年“领跑”全国。

图10成都铁路港功能布局图

青白江铁路港的创新点在于: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国际贸易等产业类型,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一带一路”国家馆,场景化的保税营销策略以及多式联运体系的建设等。港区在运营上,形成了路地合作机制、集拼集运模式、“黄金十条“政策和多式联运一单制等特色举措。

本土新港区策划规划探索

汲取全球经验和中国智慧,在多地开展了港区策划规划探索,彭所长以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和贵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为例进行了解读。

1.徐州淮海国际陆港

淮海国际陆港依托徐州天然的区位交通优势及淮海经济区的市场优势,以铜山货场(全国一级铁路物流节点)的提质升级为契机,依托淮海国际陆港核心区,联动市域航空港(观音机场国家一类口岸)、内河港(徐州亿吨大港、万寨港、孟家沟港、双楼港)、保税港(徐州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邮港(国际邮件互换局),形成“一市多港、港港联动”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铁、公、海、水、空多式联运运输体系,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快速集聚、高效配置,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塑造。

图11淮海国际陆港总体定位

在淮海国际陆港核心区的策划与规划工作中,提出了“一带一路国际中转枢纽港”、“国家枢纽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省东西双向开放门户”、“淮海经济区物流商贸中心”的职能定位,设计了“通、融、聚”三大核心策略和“大开放体系、大物流体系、大项目带动、强金融支持、优产业配套”五大重点策略,规划了“一核三心七区“的空间结构以及“站-港-产-城”的成长路径,助推陆港成为引领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新枢纽和新引擎。

图12淮海国际陆港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

2.贵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

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依托其中国西部重要空港的区位优势,借势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契机,以贵阳大数据产业、现代物流和在建项目“一局两中心“(国际邮件互换局、保税物流中心、检验检疫中心)作为临空产业支撑,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有望成为贵州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推动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平台。

图13双龙航空经济区总体定位

项目规划了7大功能片区,包括:空港产业区、口岸经济区、高端制造区、现代服务区、智慧物流区、国际会议区及生态旅游区等功能,并在产业培育、货源基础、枢纽强度三个维度提出了发展策略。目标将临空产业整体升级,把口岸经济做大做强,打造“西部国际航空都会,贵州开放经济高地”。

图14双龙国际航空港经济区功能分区图

口岸综合经济区位于空港经济区中心位置,与空港核心区互动最为紧密,将作为整个空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策划提出了以口岸经济为核心,延展培育大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形成一主两辅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积极将口岸综合经济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口岸经济发展新高地,贵阳临空医养旅融合发展典范,双龙航空港国际物流商贸中心。

图15双龙国际航空港口岸经济区重点项目

中国港区典型问题与对策建议

彭剑波所长在发言中总结了中国港区的建设存在着六大典型问题:

①交通支撑作用不强。外部接入不足,内部交通不畅。

②多式联运不够便捷。普遍存在着在多式联运的基础设施、联运产品设计、服务水平、信息共享、承运人培育等方面的问题。

③临港产业比较弱。国内港区产业类型以物流产业为主导,其他临港产业诸如临港加工、临港制造、临港商贸存在明显短板。

④重载率比较低。部分城市中欧班列为了班次密度存在运量难以满载的问题,返程班列由于境外货物整合能力有限造成重载率较低。

⑤依赖高额补贴。大多数业内企业依靠政府补贴维持班列开行,盈利模式不清晰,竞争力不足。

⑥港产城的融合不足。港区与在地主导产业互动联系相对较弱,临港产业与城市融合度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十大策略:

①加强交通支撑。构建港区周边铁路、公路、水运以及空运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造海、河、陆、空四位一体的交通体系。

②多港紧密融合。进一步增强空港、海港、陆港、河港之间的互动,积极推行大口岸、大通关模式。

③构建便捷的多式联运体系。在基础设施、联运产品设计、服务水平、信息共享、承运人培育等方面加强协同以释放更大的联运效能。

④建设智能港区。通过AI、大数据、5G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的港区规划建设管理,以及运营全过程的智能化提高港区效率。

⑤发展开放经济。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维度,积极构建统一的区域市场,促进市场和产业的持续开放。

⑥培育临港产业。临港产业做大做强才有流量的支撑,才有更强的辐射能力,积极培育临港物流、临港加工、临港商贸、临港会展等产业。

⑦促进港港联动。单一的港区发展存在局限性,在全国层面需加强统筹,在省域层面、市域层面应加强聚焦。围绕“一带一路”的重要线路,多港紧密联动,实现港港联动,优势互补,推动港区之间互为流量、差异共生。

⑧打通多向通道。多向通道不仅仅是面向欧洲的通道,还有面向日韩的、东南亚的多种通道,以多向通道带动港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⑨提高重载率。通过集拼集运等措施提高重载率;积极和境外园区合作集结境外回载货物,降低回载班列空箱率。

⑩发挥政策与市场的合力。深化市场化机制,引进专业化运营公司,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合力,有效推动中国港区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本文由清华同衡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600.html